清明节假期后,先利用两节课时间检查落实假期作业,接着开始学习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托物言志,因此,本课教学除了常规的古诗学习内容外,我着重强调“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孩子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遇到的困惑:
1、诵读诗歌不能结合诗意和诗境诵读,有拖腔现象,经过我的诵读示范,孩子们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和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句意思缺乏想象,不能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理解,能说出字面意思,不能体会深刻内涵。杨栋棋同学能够联系学过的诗文来理解“等闲”、“千磨万击”等词语效果不错。例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也让孩子们联系日常比喻月亮像弯弯的小船,从而体会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特殊词语的理解。古诗文中的“燕山”我列举了:“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南北朝《木兰诗》;“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加深理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石灰”,也难怪,在他们的生活中,盖房子都用水泥,难得见到石灰,孙亚邦同学还问我是石灰结实还是水泥结实……通过图片展示和我对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解读,孩子们才若有所悟。
4、“粉身碎骨”还是“粉骨碎身”。孩子们问究竟应该是用哪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没有从格律上做分析,但是“粉骨碎身”这一成语唐朝时已经出现,“粉身碎骨”这一成语的出现则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或许这也可以佐证应该是“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吧。
话说“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诗文中的托物言志:如“岁寒三友”松竹梅,由于它们的耐寒特性,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坚强不屈的品格。荷花,由于其生长特性,常用来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蜡烛,由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作者再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时,对物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必须具备与人相类似的特点。
我也向孩子们推荐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并当堂搜索让任梦怡同学阅读,还让孩子们看了我在2016年拍摄的照片,砖墙上的生命、石缝里的生命。
《马诗》 托物言志抒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之情;《石灰吟》 托物言志、表达为国尽忠、不怕牺牲之志;《竹石》 托物言志书写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之感。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生命的顽强,我让大家观看尼克胡哲的视频,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大家感受到不仅在诗文中能够看到顽强的生命,现实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也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见到的顽强生活、生存的人和物,从这些顽强的生命中感悟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