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单位去调研,我发现领导喜欢去幼儿园,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人说因为他们想孙子,后来我发现这是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个孩子,我们都愿意回到金色的童年。
教授介绍了一个概念——自然人、文化人和自由人。教授举例子说: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人,在拉小提琴的时候,音调都不准,但他特别投入,摇头晃脑,我们称他为业余者,也是自然人。
他如愿进入音乐学院开始学小提琴,他的音调准了曲调优美了,也不摇头晃脑了。我们称他为文化人也就是专业人士。
还是他随着努力和进步成为大师,他的曲调不仅优美,而且更加天马行空,他又开始摇头晃脑,显得特别随意,有些人看不懂,有些人开始指责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他为大师,他也成为自由人。
听到教授的这个观点,我忽然想起一个书法老师在讲书法欣赏的时候说到丑书,就是当我们开始学写字都写得正规,然后到随心所欲,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原始的质朴,艺术化的“丑书”。
还记得我们在哲学上学到的,事物前进的方式——螺旋式上升,所谓螺旋式就是我们好像又回到了起点,但他是上升的。
这让我记得多少多少年前,我在小学教美术,美术教材上有齐白石大师画的国画虾,别说家长欣赏不了,连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欣赏不了,我们用最低级的方式,指责他既不像也不美。
还有我最好的一个小伙伴,她特别喜欢心理学,不光上了中德和中美班的课程,已经累积了上千个咨询小时的实践。我们曾经探讨过咨询技术问题,她告诉我,老师说最高的咨询技术就是没有技术,就是你在任何咨询中小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一针见血,处处金句。
想想大智若愚,返朴归真……想起王老师说的傻……
再记录一下教授给我们的“恋爱经”:不看理想看秉性;不看性格看习惯;不看成就看爱好;不看才华看态度;不看容貌看心灵。
这是课堂上教授在指导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同时指导年轻人在恋爱中应遵循的信念。
教授的观点是,我们所提倡的不看的部分是社会价值,我们要关注看的是心灵价值。社会价值不是要忽略,而他是一个常变量,而心灵价值相对于社会价值他的可变性更小一些,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持久力会更长一些。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也非常看重习惯,有一种说法,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那么习惯这么重要,他是怎么来的?他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件件小事,处理的方式凝结而成的。
我还看重的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要不要行动?我们行动到哪一步?我们要不要出手?我们要不要完成?态度会暴露我们是尽全力还是在应付,我们是在忽悠还是踏实的干活。
当然有时我也会看重爱好,爱好也许会暴露一个人的情致,或者按我们说法,容易找到共通之处,爱好应该有高雅低俗之分吧?!
虽然我们已过了恋爱年龄,但看着这五条还是要有勇气和更多的热情,如果我们把恋爱对象转移成自己,转换成我们渴望的后半辈子的生活,他的指导意义就大了。
回到金色的童年,好像也不那么难,只要我们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