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红楼梦》,偏爱薛宝钗,把她当做人际交往的典范。薛宝钗为人和善、周到,能和周围的所有人都能融洽相处。反观林黛玉,整天病怏怏,不是吃药就是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从不在意自己带刺的话语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总是时时刻刻怀疑贾宝玉是不是真的爱她。
当时对号入座的我,庆幸地发现自己偏内向的性格更像薛宝钗。我会在一本本子上记录下朋友们的生日,在生日那天将早早备好的生日礼物和生日祝福一起相赠。我也会时时留意她们的喜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特性。我是安静的倾听者,也是真诚的喝彩者,更是随叫随到的陪玩者。我总能与不同性格的人建立友谊。于是,总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能和某某某合得来?我觉得她性格太差了,我不喜欢她!”那时的我,以自己能和周围的人友善相处而自豪,以自己能随时倾听并安慰朋友而倍有成就感。
然而,毕业后在职场中的摸索,让我发现了真实的自己。我的真实是林黛玉,我开始讨厌自己一直以来薛宝钗式的人际交往习惯。它让我变得虚伪、变得压抑。
毕业后,我发现职场和象牙塔里的生活完全不同。职场里更多的是竞争和利益的冲突,表面热切的虚假友谊无所不在。我以为自己能适应这种圆融周到的交往氛围,却发现我其实只是一个害怕被忽视的不自信者。我看到了职场里的小心机和小计较,也看到了一个个小团体一致排外的默契感。我变得无所适从,小心翼翼地去说话、去交往。我内心的忧虑和害怕使自己渐渐变成了一个孤立内向的存在,从客观角度看,我成为了一个不会主动聊天不懂得如何融入团体的可有可无的存在。我对他人的关心开始变得可笑和微不足道,我的一举一动开始变得“透明”。
我意识到自己活得很累,我开始悲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以前朋友问我为什么可以和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这个友好只是表面。我也有讨厌的人,但我一直在压抑自己的不满,说服自己去忍受去正常地说笑。明明自己心情不好,也会强迫自己去安慰难过的朋友;明明自己不想去那个地方,也会特意压下自己内心的不喜欢,表现出欢欣雀跃的样子;明明自己有想买的小饰品,也会因为朋友的生日而把存下的零花钱花在生日礼物上。其实,我一直都不自信,我在仰望,在附和,在倾听,放大他人的存在,把自我缩到了最小。我害怕如果表现地不友善会失去朋友,我害怕真实的我会得到他人不好的评价。我只是一直在关心别人,刻意去迎合他人的需求,刻意去忽视自己的渴望。
蒋勋说,薛宝钗和林黛玉其实是一体两面,一个是火、一个是冰。薛宝钗为人圆融,做事周到,能与身边的任何人相处融洽。林黛玉任性爱哭,情绪变化难以捉摸。但是实际上,薛宝钗的情感一直被道德和理智压抑而不自知。她过于理性、过于懂事。她周到地照顾身边每一个人的情绪,甚至是丫鬟。为了能和周围人处好关系,她会安排好每一个和不同人见面聊天的时间。她爱宝玉,但出于礼制的考虑从来没有明确表现出来。她圆滑、现实,扑蝶偷听到小红和丫鬟的对话却嫁祸给黛玉。而林黛玉虽然任性,但是这任性的背后是纯粹的真性情。她伤心就会哭泣,她生气就会说话带刺、不管不顾。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都是真性情之人,她从来不会和其他人一样让贾宝玉考状元的浑话,也因此,贾宝玉最爱的始终是林黛玉。
是的,我开始深刻地思考,林黛玉的确是真性情的才女,她一直是她自己。葬花的是她、哭泣的是她、焚稿断痴情的也是她。她的任性她的不安她的哀伤,造就了真实的她。
于是,渐渐地,我认同自己内心林黛玉式的忧郁和哀伤。我不再去刻意迎合别人,给自己列明自己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想吃的美食、想陪伴的人……一步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明确去表达、去拒绝、去接受。经过两个多月的尝试,愉悦感似乎从心底开始生长,心灵里原本封闭的空间似乎感受到了沁人的风。现在的我,可以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不是薛宝钗,我要变成真性情的林黛玉!
职场上永不缺少薛宝钗,但每一个职场人都欠自己一个林黛玉。人生是自己的,学会为自己而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