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制药很凉,上一个创始人被全网扒皮的类似企业应该是权健。
大家扒的点有两个,一是步长制药的董事长如何靠忽悠发家,二是其女儿赵雨思如何买进的斯坦福。
在我小的时候,学校已经有了“花钱可以买”的规矩了,我就读的高中当时就是1分1万,那是近20年前的价格。
我记得当时很多人都对“花钱买进”的学生表示鄙夷,父母甚至说,如果我没考上,就去读普通高中,至少凭的是实力。
每当听到这种“凭实力”之类的表达,就有一种满屏的正气要溢出来的感觉,满满的正能量。但事实上,“买进去”真的没有用吗?
说买进去没有用,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舍得花钱。
赵雨思在没有被曝如何进入斯坦福之前,一直是一位努力的“普通女孩”,充满了正能量,我相信,假如事件没出,她会一直这么正能量下去。
斯坦福的经历无论能不能让她有实质性的能力增长,至少能为她今后的履历增光不少是一定的,至于怎么来的,无所谓,因为这些都是进入下一个台阶的资源,当到了下一个台阶时,上一个台阶的标签自然会被新的替换掉。
就像我根本分不清高中时谁是买进来的,谁是考进来的,进了,就在同一起跑线,就这么简单。大学以后,大家都只会记得你是哪个大学的,没有人会管你是哪个高中的,怎么进的高中。
公务员考试也一样,有人考得很好,轻轻松松就进了,有人歪歪扭扭,靠关系和钱才堪堪录用。但进了,大家就在一个起跑线,同样三年后,你高分进来的不一定就能成为其他人的领导,很可能你就是工作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因为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考试完全不同。
以上并不是在传播负能量,而是在讲述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入门时的排名会随着入门以后而完全抹掉,所以,入不入门,入哪个门很重要,因为入门考试很可能考的是你能力之外的东西,你可能并不出彩,但不代表入了门的人就比你更有其他能力。有人或许能在马云的位子上比他做得更好,但他没有机会到马云的位子——不要认为没有机会到马云的位子就代表他到了马云的位子就一定比马云差,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以,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拼了命也要迈入某个群体门槛,而在什么时候就不要白费力气了呢?
可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当入门以后要用到的能力就是单纯的入门考试内容,且你在入门考试上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还是不行,此时强行入门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你很努力也做不好这件事,而入门后恰恰就是要做这件事,这时候就不要再浪费精力和资源强行挤进去了;
2.当入门以后要用到的能力几乎跟入门考试的筛选无关,且你认为入门以后要用到的能力恰好就是你擅长的部分,那么就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入门,因为这些现在看起来能力比你强的人都很可能在另一个场景的竞争中被你打败,当你打败他们再上一个台阶时,没有人关心你进入时的姿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