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滨之乡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要看老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佐藤学老师让我们特别看的,不是课堂的亮点,而是课堂的“卡点”:为什么学习不能放松,学习在哪里没有发生,哪些小孩子没有在学习……
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课堂,而是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老师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理解,而是他的不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想法。
滨之乡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我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就会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课堂上,我牵你的手,你牵我的手,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成长,这比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具体得多。你完全觉得他在讲人话,对小孩说小孩能听得懂的话。
再来看一句话:“懂的时候,要能够有让自己懂的力量,要聆听对方的轻声细语,并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对照我自己的课堂,我发现,学生比较在意听站在前面这个老师的话,而不太在意听隔壁同学在说什么,所以上学的第一件事要建立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
而想到我们自己班级的班训,我觉得很惭愧。“要么成为说谢谢的人,要么成为被说谢谢的人”“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还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对照日本的小学课堂教育,他们一直在教小孩心里有别人,我们是在教小孩要卓越,要胜过别人。
第二件事,要能探知未知的世界,不是将已知的事告诉孩子们。每天要想想我们到底在教什么,有多少东西是小孩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得到。
第三件事,在不孤独的前提下成为自立人。每个人在教室不孤独、不孤立,每个人有困难的时候都能安心地跟别人说,这个我不会呀,谁来帮我?一道数学题你讲了八遍,班上还是会有人举手,老师,我还是听不懂。如果是那样,就是一个安心的课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我的班级教学的基础是什么。日本标语很少,但是有一条给我震撼很大:“只透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不够的,要透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题记
只透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不够的,要透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在我们的教室中,一个班级至少60人,如果只是老师一言堂,偌大的教师甚至听不见老师到底在说什么。
因此,在今天的阅读课上,我尽可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当然,在学生的开讲之前,
我首先强调在阅读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
什么时候才是学习的开始?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怎样保持好奇?
在听同伴讲解阅读时,我们又怎样用语言进行创造?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
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不盲目相信任何人的一切说法,在主讲者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让所有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在两人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结构创造新的东西,因为带着好奇心 ,因为时刻想着自己去创造,课堂上的乐趣才会源源不断。
在九班的课堂上,今天我随机请了三位同学上台讲解文章,应该说,孩子们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虽然有某些单词不认识,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他们对句子的理解。当然,我在旁边也没有闲着,及时的点出该句子的重难点。
阅读的形式还可以怎样变化?
譬如,以小组阅读的形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定的任务。
当前,不少学生的词汇量还不够,必须要借助小组合作形式来帮助一些学生来解决词汇上的软肋。
在同样一个教室里,务必要分层进行教学,在每个小组当中,至少应该有一位优秀的学生要充当老师的角色,能够帮助小组成员解决词汇及句子结构方面的困惑,能够设置一些问题以帮助小组成员来理解这篇文章,可以思考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供全班交流讨论,甚至是我们的讲报模式可以摆脱个人单打独斗的形式,可以以团队上台来进行展演。
把阅读课变成一堂鲜活的课,这还需要下功夫,需要不断的思考,需要不断的反思,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在哪里?不是某一两位优秀的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