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小时候待过的地方,用过的语言,尤其是一些语言中所包含的的短语、意象、谚语、隐喻、寓言、童话和神话等,听到的歌曲,看过的影视作品,吃过的东西,经历过的节日庆典以及我们在经历这些东西时所感受到的氛围,也就是五感所构成的氛围,不只是视觉还有嗅觉、听觉、味觉等乡土风情记忆犹新(比起紧凑的、即时可以看完的电影,电视剧往往陪伴我们更久,我们可能每天会拿出一些时间看,甚至上学的时候期待着回家追剧的短暂的放松时间,所以感情可能更深厚,陪伴感更明显一些,电影就像一夜情,电视剧更像是伴侣)。氛围可以是某种私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可以是某种更广阔的时代的躁动不安。对我来说就是。小学上下学路上的吃不完的南瓜田。和同学一起挂满圣诞树的下午。温暖中包裹着寂寥的吉他伴奏的民谣。家里人聚在一起吃的番茄豆子和苹果派等等。有一种很深厚的感情和链接,那种怀旧的感觉可能被之后被似曾相识的气氛所激发,用言语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出来。不管后来我们是否移居到了另一个地方,开始用了另一种语言进行正式的学习和工作,开始接受另一种文化,吃不同的东西,庆祝不同的节日,我们很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接收的信息和身边的人的样貌给我们的人格带来的影响是深重的,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小时候观察和感受的敏感,还有接收信息和学东西的快速。所以现在我们听到一些在小时候的环境里经历过的词句,一些表达方式,一些歌曲,经历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所带来的记忆的闪回,我们会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并不一定是那个过去的环境本身就是多么好和适合我们,而是正好我们小时候就在了那样的环境中,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我们很可能比较盲目地浪漫化了它,但它是我们当今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作为我们记忆和自我的一部分,不论如何我们对它都是有所怀念的。早年的经历不论糟糕与否,它组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很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它往往就意味着我们多多少少否定了自己,所以我们对于揭露过去是有迟疑的,对于粉饰童年是习惯性的。
浅谈故乡的意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