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周”是荆楚人说话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据考证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不服气、不信邪、不甘心、不服输之意。
“不服周”这个词,与楚人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商朝末年,周文王举兵伐商,身处南方一隅的楚部族首领鬻熊思虑再三,作出了一个改变楚部族命运的大胆决定,其实,楚人对商人是带着仇恨的,正是因为商人的驱逐,楚部族才从中原华夏集团被迫僻居到南方的蛮夷之地,追随周文王加入伐商的阵营,有自保和复仇的因素在里面。最终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楚部族在灭商的行动中,是有功的,鬻熊作为文王之师,也算是鞠躬尽瘁了。可是,令楚君没有想到的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没有楚人的份,当时楚君是相当的郁闷。没有办法,周王室在分封的时候,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是按血统亲缘关系来论功行赏,鬻熊虽说参与了灭商,一是他在周文王时就死了,在周武王时,楚君在灭商中建立的功勋在周武王看来不足已分封。
楚部族当时僻在荆楚蛮荒之地,周王朝根本没有放在心里。所以这次论功行赏没有楚人的份,楚部族又弱小,有天大的怨恨只能咽回肚子里去。
草根以为,楚人的“不服周”,应该自周天子分封诸侯而无楚君开始。
“不服周”也因此在楚人的心里埋下了。这大抵就是楚人不服周的第一个原因。
楚人不服周的第二个原因,在周成王时楚君始得以受封,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五十里,姓芈氏,居丹阳”。自此楚人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正式被周天子接纳。理应弹冠庆贺的,却为什么一肚子怨气呢!
当时周王室分封诸侯一共有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封熊绎子男之田,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等的爵位了。地盘还只有方圆五十里。什么概念,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的面积。楚君对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不满意的。这可能是楚人“不服周”的第二个原因了。
楚人“不服周”的第三个原因恐怕就在于,周天子对这个僻居在荆蛮的楚君的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熊绎虽受封为楚君,但名卑号微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周王室所封的姬姓和姜姓诸侯国,都在汉水以北,至于汉水以南的诸侯国,都是被视为蛮夷的。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子革达楚灵王问,在“昔我先王熊绎僻在荆山”之后,尚有“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共御王事”云云。前面两句说的是生活清苦,中间两句说的是职差辛劳,后面两句说的是贡品菲薄,总之就是满腹的牢骚跟委屈。这对后人了解当时的楚君、楚国、楚人是至关重要的。
熊绎给周王当差,说的是要他“守燎”,也就是看守燎祭的火堆,给火堆里添柴。
让一国之君在各诸侯参与的会盟大会举行的仪式时,去干一个下人干的活,想象当时的楚君是多么没面子。所以这可能就是楚人埋下的“不服周”的最大的怨恨了。
楚人自被逐出中原,僻在荆山,不得不与蛮夷相处,其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他们在面对以三苗为主体的蛮夷部族时,明显是带着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的,但是在周天子眼里,被视作“蛮夷”的楚君,又相当的自卑,甚至把视为“蛮夷”当作是最大的耻辱。
楚人为了获得周天子的认可,可以说在熊渠以前的历代楚君都是相当卖力的,可惜历代的周天子都谨记以宗亲血缘关系维系的严格的等级观念的周礼,对僻居蛮夷的异性诸侯的楚子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而楚人这种“不服周”的倔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楚人最终抛弃对周王室所存在的一切幻想,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楚国的第五代君王熊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