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觉得我说的夸张,但对一个“面临大儿子转学的同时小女儿入幼儿园的、紧张焦虑到内分泌失调、'好朋友'一个月来拜访了两次”的妈妈来说,这种说法真的是毫不夸张。
收到这本书,其实是在十月长假之后,这时候我已经通过网络搜到本书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并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了暂时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家庭面对的困难。
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仔细研读,因为:它提到了很多育儿中面临的难题,直面社会发展可能带给我们的孩子的挑战,帮助家长提前了解育儿重点困惑。即便不能直接帮我们解决问题,也能帮我们从心态上进行调整,以更从容姿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是郝景芳老师和她的团队,共同为这个时代的父母打造的一本实用参考书。本书从激活大脑力、提高学习力、培养科学力、锻炼思考力、塑造软实力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0-7岁关键期培养孩子,形成优势,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准备。
有关本书内容的介绍介绍,大家都能很方便的从网上找到,我重点讲一讲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它们让我特别有感触。
1.人工智能
杨澜,在本书推荐序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人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但是谁来改变人工智能呢?”
我在一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一种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终极大Boss可能“神”化,成为未来世界的“救世主”。我觉得从现实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从现实来看,人工智能由人类编写的程序控制,人工智能本身没有世界观,也没有创造力,人类才是改变人工智能的根本因素。
想要孩子在未来社会,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被人工智能取代,就要掌握改变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
2.择校教育
郝景芳在书中对比了中国、以色列、美国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教育特点之后,认为:我国的教育,在技能训练方面有优势,但在思维方式有不足。短期目标明确,但长期目标方面眼光放的不够长远。
择校是短期目标较为功利性的体现,比如:报个好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拿个好文凭,找份好工作。社会的主流思想如此,引导了大众的行动,有条件的家庭大多数很难不被这种主流价值观影响。
然而,未来的世界,正在向信息量更为庞大、国界更为不明显、并且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目光放的长远,国际化的视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择校对满足以上需求的影响并不大。
郝景芳认为,我们的教育不应靠择校来优化,而是应当着眼于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分不同的时期该换不同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充实,找到自发成长的内在动力。
3.焦虑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也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受心理压力和现实考验才熬成合格的父母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时不时就会遇到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听课、天冷不肯加衣服、不好好写作业……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父母监督孩子写作业的话题层出不穷,各种因陪孩子写作业而生病的段子也时不时成为热门话题。很多人问,这究竟是真是假?作为过来人,我有切身体会,如果只是为了陪孩子写作业而陪,那么一定会互相伤害。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种场景就会日复一日的出现。
郝景芳老师在书中,将父母的焦虑总结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求助于以往的经验,延续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孩子严厉管教,苛责。
另一类是:忐忑于自身的不足,怀疑自己做的不够好。
分析之后,她也提示了焦虑的解药——科学。
我们忽然间成为父母,要对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焦虑是难免的。
任何的育儿科普都有其不确定性,因为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育儿科普或许对一些孩子有用,但对另外一些孩子也许是毒药。
我们得依据孩子的个体特征、所在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以此来判断应该对孩子采用何种教育方式。
做家长的路上,我走的相对幸运,在很多问题面前,我采取的思路和行动都跟郝景芳老师在书中所述的道理不谋而合。
不是没有遇到过质疑的声音。曾经,有还没当家长的朋友跟我说,看你天天这么折腾不累么?
当然累!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生孩子,这就是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做父母不仅仅要给孩子爱,更多的是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通常情况下,这种责任是一生无法抛却的。
也有做了家长的朋友说:教育孩子,随缘就好。
但我认为随缘也是有前提的,如果孩子省心,随缘当然轻松。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不是每个家长都有做佛系家长的可能。以我自己的情况为例:一子一女看起来完美,但孩子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每次遇到的都是新问题,根本佛系不起来。
所以,我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做个心里有数的妈妈,才可能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