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曾经说过,产品需要满足的三个特点是:痛点、高频、刚需。换言之,一个产品想要在市场中抢占一定份额,要从一个用户高频使用的点切入才行。但这是否意味着低频产品就没有生存之道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在各个行业仍然有很多低频领域的产品玩转得当。那么低频产品到底该怎么玩呢?
1.高频带动低频
想要用户重复使用你的低频产品,何不找一个“高富帅“抱大腿呢,而这里的高就指的高频。
个人理财是一个低频事件,而记账却是一个高频事件,由高频记账带动低频理财,这是随手记利用超过2亿理财用户撬动亿万元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商业逻辑。那么所谓的高频是如何带动低频的呢?这个高富帅是人人都可以呢,还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其实条件很简单。首先,满足两者业务有共同之处;其次,两者的用户群相同。从记账到理财,是非常自然的业务转化。一般来说,使用记账工具的互联网用户都有财产管理的需求,他们也都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潜在用户。
再比如代驾和打车。两者都满足了有出行需求的用户群,但是代驾相对于出租车,属于使用频次较低的功能。当滴滴打车以“出租车”这个高频需求迅速切入市场,培养了大批用户群体后,迅速横向扩展到专车和代驾领域,成功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2.拓宽低频产品场景覆盖面
高频产品虽然用户重复使用的概率较高,但也由于高频的原因,这类产品逐渐演化成纯消费性平台,这就给低频产品带来一个突破口——拓宽低频产品的场景覆盖面。
1)在同一领域向不同流程扩张
在使用招聘类平台时,我们的使用场景是投简历+等待机会。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这类产品所能提供的最大场景覆盖面。但是仔细一想,以实习举例,从需求产生到需求被满足是一条很长的线路,比如在产生行为前,我们可能也需要目标行业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如果有一款求职产品从你开始关注到最后成功,提供全流程、全场景服务,而不是单纯的信息展示,那么这也是低频产品成功的捷径。
2)向类似领域扩张
以河狸家为例,河狸家以上门美甲起家。早期,河狸家依靠补贴来吸引用户流量,虽然积累了大量用户,但烧钱毕竟不是长久之际。于是河狸家从美甲向美容美发业拓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上门美甲第一大。
3.简化流程,节约用户时间
随着互联网发展,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解决了,但是当大量信息沉淀,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在信息筛选上,因为过多的选择引发了选择困难,用户的决策成本高了,可能就选择放弃选择。
Raspberry树莓酒店以“精选产品”为用户推荐精品酒店,省去用户自己查寻比对的步骤,消除用户的选择恐惧,为用户节约了大量时间。
再比如面包旅行会在用户旅行结束后,按照用户旅途产生的数据,自动生成一篇游记,帮助用户省去旅行结束后还要自行整理游记的麻烦,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在懒人经济盛行的时代,产品应该更多的从用户心理出发,通过简化流程,帮助用户砍去不必要的流程操作,最大程度节约用户时间。
4.提供免费信息/社区服务
我们都知道工具类应用,虽然都解决了用户刚需,但其使用频次相对较低。那对于这类应用,不能做纯工具,很容易被竞争者替代,应该提供一些免费信息/社区服务,增强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以此来增强用户粘性。
举个例子,市场上有很多女性经期助手类产品,比如Period Tracker、大姨吗、西柚、月月佳等,这么多类似的应用,用户到底该选择哪一个呢?又或者说,这些产品的区别是什么?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其中Period Tracker、月月佳,提供纯粹的记录功能;大姨吗,在基础的记录功能上又做了论坛;西柚,提供信息流形式的健康tips。如果是我(笔者是女性),我肯定选择后两个,因为他们在满足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能为我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低频产品也能玩转市场,只要你用对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