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篓的名字叫草(dùn)子,我找度娘问了半天也没问出应该是哪个字,姑且叫它草篓子吧!
草篓是用小麦的秸秆,或是茅草编织的。草篓下面的底是用高粱的葶(音)子(高粱穗和秸秆中间的部分光滑圆实)做成的。
先拿两根葶子十字交叉,拿棉线用针纳起来,这样来回纵横交替每增加一根葶子就纳上一针,待纳到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就找来来折子画出个圆形,再用刀把多余的分切掉,用针线打圈收个边,这样一个圆形的锅盖就纳好了。可以根拒需要纳大、纳小。
这种葶子做的锅盖用途可大了,上面可以放包好的饺子,也可以放做好的馒头或面条。现在都很少人做了,集市上现在买一个要几十块钱呢。
小草篓就是在这种锅盖的基础上编织起来的:在备好的麦秸秆或茅草中抽出大小合适的一撮,前头的部分剪齐了,再把粗麻绳穿到针上一圈一圈缝在锅盖的外圈;缝的时候线要抽紧,这样逢好才牢固,一圈一圈的针脚要匀称,这样逢出来才美观。缝着缝着感觉茅草细了点就适时的随入几根接着缝,缝好第一圈,缝第二圈的时候就在第一圈的基础上往上逢。可根据需要缝成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形状:可做成水缸那么大的,也可做成花瓶那么小的;可做成敞口的,也可做成坛子样肚子大口小的,上面再做个大小合适的盖,放在桌子上挺美的。只可惜我没能学会奶奶的手艺,要不做几个染上颜色应该是很不错的工艺品
奶奶的小草篓就是这么一个肚子大,口儿小的还有盖。
小的时候家里到处是这样的物件,大的盛粮食或是牲畜的食料,再小点的盛大米黄豆之类的,还有盛鸡蛋的;在这些草篓里我独对奶奶桌子上的那个最小的记忆深刻。
奶奶的小草篓,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既神秘又向往。虽然生活很拮据,我们家的家风却是很好的;那小草篓也没带锁,可是除非奶奶亲自打开,我们姐妹几个都不会碰它。
我们只是盼望着,奶奶时不时的从里面拿出个橘子慢悠悠的把皮剥掉,然后分给我们每人两瓣,剩下的填到自己嘴里;或者是一个苹果,也不用削皮切成几份,除了她的那一份我们各自都有,有时候我们也私底下议论谁的那一份切的比较多;还有罐头,拿出来一瓶用碗倒开各自喝上几口,倘若还有多余的再叫上爸妈过来尝尝……
奶奶的小草篓就像个百宝箱,时不时的就给我们一点惊喜。爸妈背地里告诫我们,不要吃奶奶的东西,那是亲戚们逢年过节带给奶奶的礼品,奶奶一辈子吃苦受累的也没吃上什么新鲜的东西。可是小孩子的嘴是很馋的,每当奶奶打开小草篓我们都抵挡不住诱惑,为此我们常常被爸妈训斥,后来奶奶便趁爸妈不在的时候偷偷的给我们吃。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年吃过的东西早已不再新鲜,可是依然怀念奶奶草篓里的味道;其实早已不记得那些食物的味道了,当年吃的时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哪里尝得出味道——
值得我怀念的莫过于那满满的亲情、奶奶无私的情怀,还有对我们厚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