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的对立面是有条件养育。
我想,作为家长,我们都会说:我是无条件的爱我的孩子啊,无条件的付出啊。
可是,正如作者所言“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孩子如何看待我们对他们的方式才最重要”
也就是说,你认为的“无条件”,不等于孩子感受到的“无条件”。
这本书对我而言比较大的收获,还在于它对“正面管教工具箱”里工具的使用做了更有分寸的拿捏。还有些质疑和提醒,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如何使用工具。
1。冷静角的使用。作者提出,一定避免给孩子“产生精神痛苦的强迫性孤立”的感受,也叫“爱的撤回”。所以,要严格遵循冷静角的使用原则:自己选择,自己布置,随时接纳。
2。关注下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而不仅是如何让孩子听家长的话。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当然,不同的养育风格对哪些事情合理还存在着分歧,但我们确实可以在寻求让孩子乖乖听话之前,花些时间想想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符合他的实际。
3。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在我们鼓励小组里,你会看到很多人的回忆里都有家长尚未了解全部事实,就断定他们做了坏事。但其实,作为一个孩子,他真的真的没有大人所想象出的那么多恶意。而这种,对孩子行为动机的揣测越负面,对孩子以后的伤害会越深。
用好的价值观去揣测孩子的动机就会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价值观。他们会因而认定自己身上什么是最好的,并努力不辜负我们对他们的信任。
这真的很重要,多读几遍。
4。不要说不必要的“不”。
当今社会中,养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纵容,而是对纵容的恐惧。
我们有时会担心孩子在过于顺境的环境中长大,而没有抗受挫折的能力。而人为的制造原因说“不”。
只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让他们探索世界,尝试新鲜事物,这才是应对未来世界的最佳手段。
说“不”和“是”的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决定的理由。是不是“乐于提供指导,支持孩子选择,与孩子打成一片”?
5。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分歧,并参与解决。这个观点也很新颖。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很可能看到的是两个巨人在联合起来对付他。可以向孩子演示,人们如何在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分歧。
6。正面管教里有句话,经常被使用,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用:“我爱你,但是,我的答案是不”。我确实质疑过这句话。它真的有用么?孩子真的会感到你不认可他的行为,但是还是爱么?
这本书里提出的质疑跟我一样,尤其是孩子越来越大时,他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不赞同和反对时,你这个声称的“爱我”,“爱”的是哪个“我”呢?
“我爱你”并不是你控制行为的理由啊。
当我们想让他们知道哪里不对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作者提出了具体做法:
。限制批评的次数
。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只说错误行为)
。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
。寻求“批评”的替代(帮孩子看见行为的影响)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对等性。这并不是两个拥有同等力量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