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猝不及防问我几岁,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我楞很久。
那天老嬷(队友的奶奶)突然问我现在多少岁,我呆了好一会,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数字25。可是我知道自己已非25岁,最后不得不用今年年份2019减掉我出生年份1990,也就是29岁,按照本地算虚岁,我在家乡这里是30岁。
为什么我的记忆会停留在25岁呢?我想了许久,应该是我25岁时结婚,未婚时和婚后的这几年,我有着截然不同的状态和思维方式,所以25岁便成了目前我短暂人生的分水岭。当我带娃累了,当我工作上压力大了,我会无比怀念未婚时那种自由散漫无拘束亦无压力的感觉。所以在追溯遥远的记忆与事物时,大脑为我会衍生出“美好”的错觉,只记得那些快乐美好的瞬间,冒出“回到过去”的想法,记忆便停留在了25岁。
可是我已经30岁?头脑哐当了一下。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仪式,我已奔三。小时候学过的“三十而立”,以前对我是多么神圣而隆重的概念,我还曾经在给队友申请一只微信时,给他的昵称设为“而立”,因为当时他刚30岁。没想到岁月不饶人,这下子轮到我也30岁了,而我却似乎远远没有达到年幼时心目中“三十而立”的标准。
30-25=5,五年光阴,转瞬即逝。我不能说自己变化很大,但是明显比结婚前成熟也稳重了些。
第一个变化是人妻的身份。每一段亲密关系无疑是对双方的一面镜子,正如张德芬老师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在的人事物往往是自身行为的映射。从前的我并不太了解自己,小的时候或许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渐渐发展出性格中有种“老好人”的感觉,长大后对朋友也是有求必应,甚至到恋爱到结婚,也会如此,很少说“不”。这种带“取悦”性质的行为模式让我很心累,毕竟无论你做再多,你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可是从前的我并没有很深刻的察觉到。直至结婚后,有一个人与你距离如此亲近,这段亲密关系便如放大镜般,将彼此自身的问题放大了,从而更强烈冲击内心对自我的认识,我也是在经历过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摩擦,才开始慢慢思考自己的性格,行为和思维模式。我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性格上的缺陷,以前的我不懂自己要什么,现在的我也许在这方面依旧不是那么明确,但是却渐渐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我渐渐不愿意“讨好”他人,我更在乎那些我在乎的和在乎我的人,不喜欢的事情也逐渐学会说“不”。我感恩这段关系带给我的思考和成长,也很庆幸队友是一个和我很不同的人,他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我的固有思维。
第二个变化是,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人,也许当他为人父母时,才彻底懂得,无条件的爱与付出是什么。当我还仅仅是女儿的角色时,我接收着来自父母源源不断的爱与支持,我虽感恩也很爱他们,但是我的爱比起父母所给予我的远远不成比例。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第一胎,第二胎,从孕育生命之初到孩子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感受着这两个幼小的生命带给我的惊喜。生儿容易育儿难,生活中很多身份需要持证上岗,唯独父母这个身份却没有。随着孩子长大初懂人事,育儿这条路上带给我非常多大大小小的挑战,我曾担心自己教不好孩子,也焦虑自己给不了孩子更好的,因二胎的到来,一度和女儿的关系出现裂缝,女儿变得叛逆,我很头疼不知道如何教好她,时常心累。庆幸自己也常与队友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他告诉我要用4岁孩子思维去看待女儿,而不是以成人角度去看,同时也接触了一些育儿的书籍和帖子,尤其是樊登读书讲过的几个音频《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正面管教》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常将这几个音频推荐给朋友。通过实践,我在与女儿相处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孩子角度来看待很多也许成人不值一提的小事,理解孩子,慢慢地,我与女儿关系渐渐恢复,孩子的叛逆少了很多,我很欣慰。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原因肯定是来自原件即父母,从孩子身上的很多行为反观身为父母的我们的不足,在改进的时候亦是自我修炼,成长的过程。当妈后整颗心都变得柔软很多,所以尽管生儿育儿让我失去了很多未婚前的自由,却也让我学会了不求回报的爱,收获满满的爱与惊喜和感动。
感恩队友,感恩孩子,感恩这几年的经历,带给我第二次成长,让我有了不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