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圆融瑜伽郝悠然导师整理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上学下诚大和尚开示的《大乘百法明门论》

1. 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出于《瑜珈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世亲菩萨略录其名数而造此论,唐玄奘法师译成汉文,成为法相宗主要经典之一。此论不管你是密教,禅宗还是天台都要学。

为什么这个百法大家都要学呢?

因为,这个一切法都包括在百法里面,你每天任何的生活语言,你的心理,统统离不开这个百法。这个百法就是包括一切哲学、一切的心理学,一切的解脱学,统统在里面。你不可能离开这个百法里面的内容。

《大乘百法明门论》在佛教里面是列为融空、有,圆融的一部论。在佛教界来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推荐大家一起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

正文:要认识我自己。         

一个人能不能认识自己?就是自己能不能认识自己?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就变成有两个自己、就有两个我,我要认识我、我要认识自己、我想认识自己,实际上这就有问题。怎样认识,认识的过程、状态、结果、整个的结构、系统性、完整性等等,这些都是唯识的内容。

[愉快]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的、表层的东西,我们看得不够周全、不系统,所以我们的认识、所思所想,都是处在自我矛盾当中,所以就会得很多病。尤其是心病,焦虑、彷徨、烦躁、对人的怀疑、猜忌、嗔恨等等。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偏差和局限性,最后导致自己的分崩离析。

《大乘百法明门论》2.

我们只有学了佛法以后,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他是告诉我们认识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心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一个训练的体系。如庙里长了很多花草树木,我们都不认识。有些草,吃下会死的,有些草,吃下能当药。但是我们认为都是草,就是认识不清楚,就会造成种种的冲突。

[愉快]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通过认识自心,来更清楚的认识外境;反过来说外境不敏感,内心都是模糊的状态。比如刚才念经,两边同时开始,结束的时间不一样,僧众念得比较快,俗众念得比较慢。大家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去想。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大家无心造成的。

[愉快]我们对事物不能很系统全面地认识,不能很深刻的来认识事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心力,内心没有力量缘更多更广的境界,没有这种力量,力量不足。为什么我们力量会不足?就是内心的包袱非常沉重、烦恼重、业障重、所以内心就不灵活,内心对外境的辨别力、决断力就缺乏。

《大乘百法明门论》3.

学习佛法就是修行、修心、修心就要修改修正自己的心态。心态好了,行为就好了。我们的心态有问题,行为也会有问题,这是相关的。因为我们的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

心态是内心的一个状态,尤其是当下内心的一种状态。我们是专注,还是散乱,还是在思维。我们更多的状态是一种过去的状态的等流。

[愉快]等流是什么意思?如看到一个人,就不想看,为什么?觉得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我不要看,免得他再来伤害自己,就等流了。也可能刚好他来帮你。我们不会认识我们当下的状态和对方当下的状态,以过去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是不正知、不正念,是造成生活中的迷茫、工作上的混乱和判断方面错误偏差的原因。

《大乘百法明门论》4.

佛法注重所缘的境,所谓所缘境,是用我们的心,当下去缘外在、眼前的这个境界,比如我们吃饭,一碗饭端到我们面前,我们吃下去肚子才会饱。如果我们想,昨天晚上吃得多好。但这个所缘境已经过去了,今天依然会饥饿,它不能代表现在的状态,我们很容易把当下客观外在的事物当成昨天,甚至前几年的一个结论。

[愉快]学佛法目的是引导、培养如何认识自己的心,怎样把握好起心动念,能对这些状态了了分明。

如无常,是佛教的本意。而我们认为事情、状态本来就这样。自己有一个概念和标准,认为外在境界是怎样,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对,这是常执。外在事物的存在,怎能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大乘百法明门论》5.

佛教里的无常什么意思?众缘和合。

如今天晚上,一两百人法会,众缘和合。众缘和合本身就是无常,法会完了、法听完了,各自回寮房、下山。无常不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无常,一个小时完了就无常,那无常有什么意思?无常是要认识到事物互相依存性的重要。

[愉快]如果认识不到一切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你会说:"人会死,谁不知道,所有人都会死。"因为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觉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缘,众缘和合,哪些缘和合、会产生什么果,或者说这个果是由哪些缘和合而成,如我们要成佛、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要有大愿力,最后才能成佛。

《大乘百法明门论》6.

我们相处、共事来完成一个任务,也要众缘和合,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哪一个缘不和合,都要纠正,就不会造成"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好不好跟我没关系",甚至幸灾乐祸。这就不是众缘和合,就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常的内涵,没有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既是无限又是有限。

[愉快]我们常常强调闻法的意乐,求法的动机,就是我们人的心态,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心态有问题,听的一切都会成问题。因为心态有问题,我们这个心就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如"器过",这个器里边本身就有污垢,什么东西放进去,都会染污,你戴了一个有色的眼镜,看到一切的事物都会变色。

《大乘百法明门论》7.

我们要解决闻法动机的真实和清净,并长期持续坚持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的过程。通过外在法会、团体、道场的加持力量,来调整、矫正闻法的动机的偏差和缺失。也就是用这种很强的动力强迫、促使自己,让自己慢慢来调整这种动机和意乐。

[愉快]我们喜欢听什么经,哪一个法师讲等等,会产生习惯。学佛法久的人,没耐心听别人讲,好象自己有很多法要讲,乐说欲很强,都是内在烦恼的一种表现。闻法讲法,必须是机缘成熟,才有办法讲听。因缘不成熟讲也讲不出来,讲也不信;听也听不进去。都是有因缘,绝非偶然。

《大乘百法明门论》8.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坐在这里?肯定要学佛、集资粮,才会来这里。我们住在庙里边,能不能集到资粮?有没有去集资粮?有没有得到资粮?没有得到资粮不等于这个道场没有资粮,而是因为你没有去集资粮。但是我们的思惟经常是混乱的,成问题的。

[愉快]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忘记了根本的初发心,就越走越远。但往往我们还察觉不到有问题,恰恰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比别人学得要好,懂得比别人多。别人学的东西我们都懂,别人做过的东西,承担的这些事项,我们过去都做过,并且做得比别人好。这些都是我们心态上面很大很大的问题。

《大乘百法明门论》9.

我们到庙里来修行,从根本上讲就是两种:一种是依相修,一种是无相修。无相修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依真如修,依佛性修,像禅宗的一切相都扫除;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依相修,唯识就是要了解和辨析所观境、所缘境的状态和形相,让这个境相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我们当下的心相都能看得住,把握得住。

[愉快]心相是什么?是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会成为一个概念,就成百法,就成百法的定义。这些定义、概念,就是对于我们内心状态,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就是界定,无明怎么定义?是一种什么状态?嗔心、我慢、怀疑、嫉妒是什么状态?都界定的清清楚楚。

《大乘百法明门论》10.

因为只有对这些状态看清楚之后,才有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我们对这些状态了解不清楚的时候,我们修行就没办法下药,没办法对治的。不同烦恼内心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只有对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这种状态的认识非常清楚,以及我们对治的方法能够掌握,然后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内心的这种力量去对治它。

[愉快]听课看经是“解”,只有正对治才是“行”。“解”包括听、看等,六根互用。佛陀时候只能靠耳朵听,所以修闻慧。现在看也包括进去,完了要思维。前提要信,信才有办法解。相信解和怀疑去解不一样。不信解和信解同样一个事情,会有两个结果。如我非常相信你,你说什么话都会听,听才有办法解,解才有办法行。

《大乘百法明门论》11.

对佛菩萨的经论也是一样,就是要相信他,相信他说的是正确的,能够引导我们究竟离苦得乐,能够出轮回,转凡成圣。这点如果不能相信的话,或者说信不起来的话,就没办法解,解不了,也就是我们首先对前提是不是真正确定,所有的佛菩萨说的法、经论都是真实的,如果这种信心生不起来的时候,我们解不了。

[愉快]就如我们两个同学有违缘,肯定他说话你就不爱听。别人跟你说正确的话,你也会反面去理解。相反的,别人为你好,让你注意多休息啊,多喝水啊等等,你都会觉得别人在嘲笑自己,你都会那么去理解。那这是对别人的不相信。

[愉快]我们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辨析自己的心相和别人的心相,然后达到解跟行相应,这个解,不仅仅说,佛经上面的语言文字我能够了解,或者说这个某个法师讲的话,我能够理解,它要解如来真实义的,也就是他佛讲这个话,他是有目的的,论师造这个论他是有目的的,我们某个法师为我们开示也是有目的的,他不是随便乱说的,所以说他是有用意的。

[愉快]我们能不能理解到这位法师讲话里边的意思,这是关键。那话是其次的,是语言文字。就犹如我们这堆材料一样,木头和砖头,钢筋水泥,目的是构成这一个讲堂,一座房子,房子是主要目的。要住人,要念经、要上殿、要听法、要上课,这是我们要给人家种善根,要给人家积福,它是三宝的体现,这是我们要做道场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12.

我们把这些材料堆成一堆,是有它的用意的。把这些人聚成一堆,也是有用意的。说一通话,也是有用意的。做一场开示也是有用意。听一堂课也是有用意的,就是动机。讲法的人他有讲法的动机和意乐,闻法的人,有没有闻法的动机和意乐?这些都是需要检验的,检验我们有没有偏差,有没有过失。

[愉快]我们有没有能力来检验煩恼,能不能检验得到烦恼,如果有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主动去调整?有没有能力把它调整过来?这些都是需要去修行的。这些都不能停留在一种理论状态。有病的时候,必须要真正抓到药,真正要把它吃下去,这个才有用,否则的话,跟治疗很遥远,跟我们修行斗烦恼都是很遥远的。

[愉快]大家来到山上,我们出家也好,当义工也好,目的是究竟离苦得乐。因缘各各不同,目的相同。我们能不能观察到这因缘的各各不同,就是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本体,哲学就谈现象和本体,我们佛教谈缘起性空,当然缘起性空不能用现象和本体来谈,但是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名词。

《大乘百法明门论》13.

《中观论》里讲“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也就是你如果不能见因缘法,要见佛,要见苦集灭道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苦,他苦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快乐,他快乐也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因缘。你只有把握了快乐的因缘,才能得到快乐,你只有去除了痛苦的因缘,才能够断苦,这是肯定的。

[愉快]苦乐是内心的感受,是内心世界的状态。若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状态都不了解,对内心世界的状态就更加难以了解。也就是要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这种认识的清明,来验证自己内心状态的正确和有力。为什么痛苦?因为杂染。为什么快乐?因为清净。

[愉快]痛苦是世间法,快乐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一样,但是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一念又一念持续,都是念头。念头的转变,我们生命的状态才能够转变。念有善、恶、无记。修行就是纠正,把握自己的念头,才能改变生命。念头没有改变,生命就不能转换。生命的状态越来越迷茫、困惑,是对心念的生跟灭不了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14.

心念就是心所,要升起一个心所,也不是偶然的。如惭愧,要生惭愧,不是说惭愧就惭愧,也是有因缘的。你说现在我内心就有这种状态,那仅仅说明对自己的心态不了解,那不是真正的心里面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要说的话,和自己心里想的事不一样。

[愉快]有时候说出来的话是世间的语言,但实际要表达的是佛法的内涵。有时候我们听起来是佛法的名相,但实际上还是世间法,世间人的心态。所以,外在用什么语言是其次,人的心态才是关键的问题。当我們把佛翻译成佛,他就是佛,如果翻译成人,那他人也变成佛,只是一个名相。

[愉快]听到佛名号以后,我们内心会生起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就非常关键。恰恰很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或者说初学佛的人,他对佛菩萨特别特别的有感受。学久的人,反而感受越来越弱,最后甚至,慢慢慢慢感受就没有了。这就说明,学的比较久的人,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就偏于理论、概念、名言。就是同佛法真正的内涵已经不切合实际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15.

语言文字仅仅是事物、境界、状态的叙述。听到佛菩薩名号后,内心若没有相应的状态产生,就是不相应。如听课,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他听不懂,也不会听,听完以后可能觉得自己在受罪。但要是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就不一样,希求心就强,不听就难受,天天要听。所以这就是的善根、福报的不同。

[愉快]很多人认为,不要去管那么多事,自己好好闻法,自己受用。法,佛陀说的法,怎么只能自己受用?你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法,这个东西我受用,那个东西你受用,那么我的法、你的法,他的法,就会都不一样,那是不对的。

[愉快]有时候你想心得不能分享,怕别人知道,我听法师一个教授,不能让人知道,我有一个法门非常高,别人都不知道。而法不僅要自受用也要他受用,它才是法。就是大根大器的听了以后大彻大悟;小根小器的听了以后也是能够得益。


《大乘百法明门论》16.

我们究竟怎么来理解佛法?怎么来认识佛法?这需要智慧,智慧就要靠止,靠观。该止则止,该观则观。我们整个听闻的状态都是一种善巧方便。也就是我们所有的听闻都是为我们的止跟观做基础。止观,是定慧。那观,观什么?观心相。止是什么?也是我们的心相。

[愉快]止也好、观也好,都是表达一个心相。止是静止的心相,观是动态的心相。当对外境时,先令烦恼妄想止息,而后提起念力心力,来观察丶观照万物万法,这样的一种心相,跟平时的心境是不同的,也就是散乱的内心世界和寂静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

[愉快]人的心相是非常密集,非常复杂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熏习成种。为什么天天要做功课?就是不断在熏习,天天熏习,天天听,天天看,然后就成了种子,因为天天熏习的关系,所以很多杂念就去掉了,因为天天熏习的关系,这个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会越来越明朗,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越来越显得重要。

[愉快]我们常讲一门深入就可以,学那么多干什么?学一本经一本论就可以,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一门深入、广学多闻表面看起来好象矛盾,实际上不矛盾。一门深入不是得少为足,广学多闻不说杂乱无章。比如一门深入,学一部经一部论,那佛为什么要讲三藏十二部?有它的用意,不等于说三藏十二部全部要研究完。

《大乘百法明门论》17.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门,八万四千条路,就如我们一个北京城里边有几千座楼房,每一个楼房里面都有门,八万四千个门,那么你要弄清楚,这个门是通到哪里,那个门是通到哪里,门跟门是相通的,路跟路也是相通的,但是你走路的时候,你不能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那你肯定走不到。

[愉快]龙泉寺要开车到北京站,你认准哪条路就朝自己认好的这条路开,你不要开一半换一条路,再换一条路,那你只有越走越远,你认准、认稳了就这么开。要是一下换这条路,一下换那条路,最后你最慢,这是肯定的。修行也是一样,一定要把这个路途搞清楚。

[愉快]先广学多闻,最后一门深入才不会矛盾。刚刚开始广学多闻,坐不住怎么办?必须要听有经验的法师指导,这是绝对的真理。刚开始乱看乱跑,最后看了两年三年任何兴趣没有了,所以看书也好修行也好,至少你要保持兴趣,兴趣没有就完了,就是没有希求心。这本经我看过,那本论也读过,全读过,没什么意思,那就不行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18.

我们不能根据偏好来选择佛法,那是随着我们的习性走,修学佛法恰恰是逆着我们的习性走,才能有办法来对治习性,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百法里第一句就说一切法无我,佛教的根本的教义,苦空无常无我,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谈这些,你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最后才能够证得涅槃。

[愉快]我们听经、听法师开示,不在于法师在讲什么,要听法师是怎么理解经论的,要把它听出来,他是怎么理解的、怎么讲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能够听得出来,而不是听他表面的意思。这个法师他为什么要这么讲?大家理解起来就千头万绪,你能不能把握得准确、不偏差这种意趣。

[愉快]佛说法也有意趣,法师说法也是有意趣,这种意趣掌握的时候,今后自己去讲法,才会有一种意趣的。否则的话,我们如果讲法听法不能善用其心,我们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听也好,讲也好,都要很很善巧的来用我们自己的心来听,用我们的心来讲,那我们讲的也好、听的也好,讲跟闻相应,才能真正受用。

《大乘百法明门论》19.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涵容大故,殊胜大故。涵容大故,意思是说,这里边包含的内容非常地广泛、非常地丰富;那么,殊胜大,当体、拣小,就人称一致。简小,就是拣别,不同于小乘;当体,这个法的本身就属于大乘。那么,小乘谈的法是七十五法;大乘,我们谈的法一百个法,百法。小乘谈的是人空;大乘不仅谈到人空,也谈到法空,人也空,法也空;人无我,法无我。这每一个法上面,都是能够通达它的无我,就是一百个法都是能够彰显它的无我的道理,不是说最后六个无为法,它才证悟,才是空。前面九十四个有为法的本身,它也都是无我的。这是百法明门论第一句话就是谈到: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愉快]但是,我们长期以来都是比较喜欢简单,不喜欢很复杂;喜欢比较浅显的道理,不喜欢很深的义理。深,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法相唯识学,在唐末的时候,就逐步逐步衰微了。那么,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藕益大师、憨山大师,一些高僧才出来提倡。但实际上,还不是很普及了。我们汉传佛教,对这个法相唯识的了解的程度还是非常地不够。因为了解得不够,所以导致对于经论的理解非常地浅显,甚至不准确,乃至牵强附会,这种状况,比比皆是。

[愉快]普通的人,从小到大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大部分的这些知识,都是世间的知识,也就是都是世间法。佛法的薰习,我们是非常的不够了,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佛法,如果没有获得佛法的基本条件、基本的知识,我们是很难真正得到佛法。我们要去修啊,要去证啊,就更加困难。所以大乘佛法的内容就非常地丰富,博大精深。

《大乘百法明门论》20.

"乘"呢,运载得名。汽车、火车等,能够把人,物品给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很重很重的东西,能够通过汽车、火车、飞机,都能够给你运载到目的地。这个就比喻说,佛法、百法,它能够运载众生,超越生死河,超越轮回,到达彼岸。这种力量,他就靠法的力量,就犹如说,靠飞机的力量、汽车的力量,它不是凭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只有靠佛法的力量,我们才有办法到达彼岸,达到目的地。

[愉快]法的本身就具有运载的含义。因为佛陀解脱了,烦恼障,所知障都解脫了;我们烦恼障、所知障具足,所以我们有我执、法执,有种种的问题,种种的烦恼,种种的困惑。那如果我们没有了我执跟法执,没有了烦恼障跟所知障,或者说这种我执、法执、烦恼障、所知障慢慢减轻、慢慢淡化,那么这个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清明,我们内心向菩提道的努力就会越来走得越安稳。

[愉快]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因为有执着,执着有我,每一个人都是执着有我。实际上面,“我”都是内心烦恼的表现,虚妄的表现,也就是只要我们执着有“我”,都是一种妄执,因为有我,所以它就有苦,有苦的话,就需要去离苦、就需要去断苦。我们就需要去破除各种各样的执着。那我们到底究竟是被哪些东西执着了?被这些烦恼啊、无明啊等等。这就是说,我们本来心里边,就具有种种的烦恼、执着的力量。

《大乘百法明门论》21.

我们心里边本身就有束缚、系缚、有烦恼。恰恰我们对于这些逆境想去远离,对这些顺境会去执着。那佛法,他是从我们内心当中,解粘去缚,就是要修正、解除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认知上面的问题,种种的颠倒妄想。所以,世间上面的法,世间上面的知识、理论,它都是一种推论。那么佛法就不同了,它不是推论,它也不是相对的,佛法是一个结论,它本身就是一个结论,它这个结论,是佛已经证明过能够达到。那我们整个过程,修行就是要来证明这个结论。

[愉快]六度万行,三士道,都是为了要证到涅槃。可惜我们对诸法的本质,也就是无常,对无常的认识不足,我们常常对无常就是恐怖、害怕。实际上面无常都是事物的现象而已。一切事物的现象,因为它是因缘而有,和合而有,它的现象是无常的。但是我们担心它无常,我们担心会死去,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失去,顺境会没有掉,人就会害怕。慢慢我们本身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又少,又会容易失去。这样慢慢人就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失望,甚至最后,人就没有什么希望可言,甚至就绝望。而实际上面无常法本身没有对错,无常法的本身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也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它就是指过程的一种变化。只要有生,它就有死,这是肯定的。不管我们是喜欢還是不喜欢,不管是我们要不要无常,也就是你不要,它也无常,你要,它也无常。

《大乘百法明门论》22.

这个无常我们是没有办法逃避的。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一切,它都必须透过无常的检验,透过无常这个法来观照。我们常常一听到无常这个概念,马上就会觉得这个无常是不好,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的观念问题。对无常的误解,让我们很多的正见扭曲了,让我们对诸法的真实性,也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愉快]这样,慢慢我们内心就越来越缺乏信心,内心就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别人的鼓励、别人的赞叹。那我们需要别人的肯定、鼓励、赞叹,就说明我们内心的虚弱,内心的缺失。因为我们内心的虚弱、内心种种的问题,导致我们对很多人,很多事不相信。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事相信,有些事不相信。就是说你在怀疑,对这些人、事、物产生怀疑。怀疑,就是内心虚弱,内心虚弱就是没有信心。这些都是有关系,有关联的。

[愉快]过去有一个庙有好多法师。一天外面的施主来请法师念经,就找了一位岁数最大的,但实际他刚出家什么佛法都不懂,选上他就讲一句话:“哎呀,无知是苦!”他自己对佛法什么都不懂是一种苦。施主一听“无知是苦”确实是真理。施主觉得老和尚非常有智慧。因为施主对法师有信心,所以讲一句法就有很多感悟。

《大乘百法明门论》23.

我们在寺庙里大家熟悉,有时候你讲再多的法,也不管用,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去听、忆持、领纳,听完了就听完了,那就不行,不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这法、语言文字就不能产生作用,产生作用才是法,如果不产生作用就不是法,都是人的情绪,去对外在的境界,都变成内心当中的一种情绪,都是会增长贪嗔痴的力量。

[愉快]运载——它要表达的是一种力量,它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离苦,它才是法。那大乘的法就是,它能够让很多很多的人得到这种力量,它这种力量大。因为力量大,所以能够让很多很多的人得到解脱,它才名为大乘。

[愉快]“百”是一百个。“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有漏法、出世间法就是无漏法。有漏法就是带有烦恼的法,无漏法就是没有烦恼的法。“明”是无漏智慧,能破暗故。凡夫由我执产生烦恼,六根对六境就夹杂有烦恼,所以我们对所缘境的认识就会有问题。菩萨了解到无常,知一切法的本质、特点,所以在面对境界的时,就不是与我执、烦恼相应,而是同无漏慧相应,因为同无漏慧相应,所以这些无明烦恼的黑暗就没有了,就名为“明”,凡夫就是无明。

《大乘百法明门论》24.

大乘百法都是无漏的智慧,能够破除我们的烦恼,“门,开通而无壅滞故。”意思是百法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整个的过程中畅通无阻。如这房子有门才能够进到房间里,通过这一百个法,慢慢我们就能够真正体悟到佛法是什么,慢慢对这些广大的佛法就会开通,种种的障碍就能够消除,所以叫“门”。

[愉快]“论,简择性相。”性,法的体性,相,法的外相、表相。如这个木头,它可以做出种种的这个表相出来,也能够做出佛像、窗户、地板等等,它的相状、外相是非常多,但它的体性都是木头。这个论就是要来简别法性跟法相的区别,法性、法相是什么?从法相来悟入法性,然后达到性相不二,空跟有不二。

[愉快]论的特点就是“简择性相,教诫学子,断恶修善,灭妄证真。”教诫学子,我们常常说这个教诫、教授。教授是从正面的开导,教诫是从要求这方面,就是从反面来说明。当然教丶诫两个字联起来,也是包含教授的含义。如果我们要把教诫和教授分开来讲,那么教诫教授就有区别了,在这里的话,教诫学子,也包含教授的含义在里头。

《大乘百法明门论》26.

二空也是无常、无我的一个表相,所以无常、无我、空,目的都是一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无我就是空,因为无常所以是空,不实在性。无论是抽象的、具体的也好;无论是长远的、短暂的也好;无论是色法、心法等等,从佛法的眼光来看都是无常,宇宙万法都是无常,没有一个常的法。

[愉快]我们不容易体会说世间上面的一切的事物它的无常性,就很容易执着,执着未来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有些人执着今天的事、眼前的事。执着因缘和合假象的本身。实际上,无常我们是执着不了,执着不住的,因为它在变化,你怎么去执着?你执着也在流失,你不执着也是在流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愉快]执着是内心的观念,就是执著不要让它过去、流失、变化。外在的东西不可能不变化,只是我们的观念实执不能变化,就是执着。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真如法性、佛性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够通达二空、体悟无常。能够体悟无常、二空、了解到自己有佛性,才有价值。而不是说非要通过拥有外在的事物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大乘百法明门论》27.

无常、二空是引导我们对这种法义的深入体会、把握,然后慢慢慢慢就觉得,所有的山河大地、十法界,不离于我们的一念心,也就是所有的十法界都在我们的心中,所有的十法界我们自性都具足。世间上面的我的、你的、他的,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这是世间法的界定,是法律上的界定,社会学上的界定。

[愉快]我们要用佛法、唯识的分类方法,对万法重新进行分类、界定,久而久之,我们内心当中才有佛法。要不然内心中依然还是世间法。如果我们知道百法它的名相,不知道每个法的内涵,那不行。比方要知道钢筋、水泥、沙有什么作用,我们才有办法盖房子。如果不知道钢筋水泥的性能、特点,只知道它的名字那不行。

[愉快]一种药,说明书也没有,药的名称也没有,肯定这个药不敢吃。佛法也一样,法本身就是一种药,我们不仅仅对这个法相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法相的内涵的把握,它是对法的特性的掌握和应用,这个法有什么特性,那个法有什么特性,我们怎么来运用、把握、对治,都是有原理在里头。


《大乘百法明门论》28.

比如我们大家在这里听课,我问"你在不在这里听课"?大家肯定说"我在这里听啊",那么,这个"你在",跟你的身体在,相同不相同?你跟你的身体一样不一样?你,跟你的身体,它这个概念是不同的,身体是我,我所,所有的,它仅仅是一个色身,是四大假和的一个假名。

[愉快]比如一个人的识死了,这个身体就不能动了。但是如果我们人在讲堂里头,心想到别的地方去。我们心想今天上街了,什么事情没有办完,或者今天去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办了什么事情。他的心不在讲堂里头,心跑到外面去了,那还是很难说你在这里。它只能说你的身体在这里,你的心不在这里。这是有区别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是行尸走肉。我们人在这里心不知道去哪里了,身跟心不在一起。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让身心统一、身心和谐。时时刻刻安住当下。一般人的心念是没有办法对这么细微进行辨析的。佛法讲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宇宙凡圣世界跟我们的心都有关系,都是能够相通的。

[愉快]究竟心跟身体是什么关系?心是不是在人的身体上?我们这个心所缘、能缘的范围是非常广。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身跟心若不能统一,就很容易执身为我,恰恰是要破斥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更何况说这个身体。都是空的、虚妄的。了解这个道理的目的是为了要证二空,为了要成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