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喜甜不喜苦的味道。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给新生儿尝试甜味和苦味。当尝到甜味时,他们的表情比较放松,一副十分享受的样子。当尝到苦味时,他们会张开嘴,做出看起来十分痛苦的模样。
孩子排斥苦的味道,这是生理使然。对于给孩子喝的药,制药厂商也是想尽了办法,比如添加乳糖、蜂蜜、香精、色素等添加剂。对于这一类添加剂,西药的味道容易被巧妙的遮盖,但很多的中药,尽管厂家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袪除其中的苦味。
做为家长,为给孩子喝药,可是伤透了脑筋。不给喝药吧,严重了还得吊水。如果给喝药吧,纵使父母使出十八般武艺,孩子也难得买回帐,最多用舌头沾一下,然后就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硬扛模样。
在这一点上,文明一点的做法是用买玩具、零食等来哄着孩子喝,这样的做法弊端在于每次都得要这样的哄,而且容易让孩子养成要挟的习惯。粗暴一点的做法是全家大人一起上,抓的抓手捉的捉脚,捏的捏鼻子,灌的灌药,一副不灌完不罢休的样子。这样的做法在我们小时候要见得多一些,一般会以哭到吐为结局。
今天中午我给孩子喝中药时,我拿出手机告诉孩子我要给她拍个喝苦药的视频,并且要把这个视频发给她们的带班老师,让全班同学向她们学习,结果孩子眉头都没皱一下,一口气把药都喝完了,喝完后一脸的神气,我也是一身的轻松。
让孩子主动喝吃药,这大概是每个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上例中我是抓住了孩子对于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所以孩子能乖乖的把药给喝了。这个细分下来,我的过程有以下三步:
第一步:教。有事没事的时候教孩子念这句格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让这句话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我家娃随口就会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别看才三岁的孩子,虽然不会读书认字,但天天念这句话,慢慢的对苦药的排斥感就没那么强了。
第二步:抓。即抓住孩子的需求,孩子需要鸡蛋,绝对不给鸭蛋。这里说的需求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最底层的生理或安全的需要,而是高层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等。孩子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第三步:编。即利用孩子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编故事或场景。如果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利用孩子的对荣誉的追求,把喝药上升到是否能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给全班同学做榜样这个高度来。也可利用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和同龄的伙伴比比谁更能喝苦药。
抓住孩子的需求点,给孩子编个小小的故事,让孩子爱上喝苦药即能吃苦的感觉,主动的拿起碗就喝,是大人最省心孩子最省力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