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有没过类似的经历:读完一本书,看完一篇文章后,过了半个月、一个月再想就想不起来书里讲了啥?
为什么我们当时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读书、记笔记甚至写思维导图来整理,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忘了,时间久了甚至都不记得自己读过这本书?
这是因为大脑陷入了“勤奋误区”,我们觉得勤奋是因为我们觉得: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听书、写笔记、甚至记下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我一定记住了这些知识,我好厉害哦~
我们的大脑体会到了轻松获取知识的快感,并且产生勤奋的感觉。
但实际情况是: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浮躁,学到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忘了。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现在(别说是一生了)!要哭。这种“勤奋的错觉”就是“勤奋误区”。
知道了“勤奋误区”后,大家知道该如何改变吗?
其实很简单,勤奋误区的本质是“浅层学习”的后果。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就是我们讲的浅层学习,而主动学习就是深层学习啦。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甚至90%。
学习金字塔”模型很好的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那现在我们反观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划分出清晰的学习层次。
我们学生们的学习为例,从浅到深依次是
(1)听课
(2)听课+笔记
(3)听课+笔记+课后习题
(4)听课+笔记+习题+互动讨论
(5)听课+笔记+习题+互动讨论+答疑输出
(6)将所学知识教授给更多的人
从这个学习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到:
浅层次的学习只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并没有进入知识输出和内化再吸收的深层学习。
浅层学习的知识留存度低,随着时间的流逝,能记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习惯了浅层学习,大脑会习惯性的进行简单思考,所学知识在脑中的留存度十分低,遇到稍难一点的知识就会觉得十分困难。大脑习惯了浅层学习,简单思考就是思维的舒适圈,而跳出这个舒适圈是很困难的。
第二个原因在于深入学习能让我们的知识留存度更高,即:我们对所学知识能记得更牢固、理解的更透彻。
最后一个原因是,深层学习能启发我们的思维。
深层学习强调知识的输出和内化再吸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道讲的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举个例子:老板让实习生去张贴招聘海报。先给大家看一下有深入思考能力的同学是怎样做的:
大家看完后是不是觉得“张贴海报”这么一件小事,也有大学问呢?
那我们从这个例子得到的结论就是:
做事情之前先问为什么,我做这件事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要用什么方式来做这件事?
想好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行动也不迟。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遇事先问为什么的思考习惯就是著名的“黄金思维”。
黄金思维有三层:
核心层是:WHY即知道事件的目的
中间层是:HOW即达成此事/目的的方法和措施
最外层是:WHAT即具体的行动
说了这么多深度学习,那像罗辑思维推出的那些专栏、精品课,樊登听书等产品应该如何对待呢?彻底拒绝或远离吗?
我认为觉得并不需要拒绝或远离,因为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其实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重要的是不要搞反权重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过程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如行业牛人,通过这些平台和他们保持连接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努力是会上瘾的,当你明白需要好好学习才能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那么你一定能做到,和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