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个人而言在三国中最中意曹操这个人物,尽管很多人都称他是“奸雄”,但我依然欣赏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霸气,欣赏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虽说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做了很多“努力”,曹操一生可谓杀人无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代表孔融,追随他东征西战的股肱荀彧,还有当时的名门望族代表崔琰等等很多或反对或诋毁他的人都被“咔嚓”了,可那又怎样呢?这样的他身上的闪光点也是很多的。我在这里略选其二来说。
曹操的闪光点之一就是“爱才”。曹操的爱才方式跟自古以来中国的领导干部不同。我国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尤其讲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位领导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也都是把“德”摆在第一位的,而曹操非也,他的选才标准很简单,就是要“才”,关于“德”无所谓。他曾说过:“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他以盗嫂受金的陈平为例,来搜求人才,甚至“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也要使用。在当时的社会,有一个这样不计前嫌的领导,自然会有很多人去投奔他,而他的智囊团在当时堪称第一,这也是他开启“建安文学”的基础。
其闪光点之二也很令人钦佩,他很有“胆识”!在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下,还有一个劲敌就是袁绍,可袁绍这个人生性多疑而且优柔寡断,尽管他手下有再多的谋士也是无济于事的。曹操除掉袁绍之后,就面临着西征乌桓还是挥师南下的问题,很多人当时都主张南下夺取刘表的荆襄之地,而如果远征乌桓,则许都空虚,有可能遭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这样分析,此计当为上上策,而当时曹操麾下的一谋士郭嘉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从他的角度来说,不扫除边庭,彻底消灭周边的隐患,就不能巩固北方,确保中原,如此也就更不要说实现越江而下,囊括江东、荆襄、巴蜀的宏图了。同时刚才我们也说怕刘表、刘备袭击,郭嘉且排除了这种可能,他说:“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郭嘉正是抓住了刘表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方可做出这样的判断。可是诸位谋士建言献策,最后决定权还是在曹操手上,这也就看出了曹操的胆识,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
其实曹操这个人物一直都是三国人物中的焦点,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赢得起,输得起的王者。很多人说他残忍,多疑,我这里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我只是想说:“时势造英雄,当时的环境,社会形势造就了曹操这样的人物,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精彩之处,倘若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性格特征都不尽相同,也许就没有那样一个战火弥漫而又五彩缤纷的时代了,鲜明的性格特征让曹操一直被后人所喜爱和质疑着,但我想我们更尊重他——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