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知道激励有三种方式:惩罚激励诱因激励和态度激励。然后我又学习到态度激励要远远优于诱因激励和惩罚激励。其中惩罚激励是指做不到就要挨板子,诱因激励是指做的好就给糖吃,而态度激励更像是你应该做好,你可以做好以及做好可以发展出更好的自己。前面两种都是很受外在影响,
我暗暗地对自己下了一个要求,就是从我发出去的激励都必须要是态度激励。自然,这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天以后就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甚至发现自己连如何做都不清楚。例如,我给同事布置工作的时候,即便是没有惩罚和诱因,我也没法跟对方说,你觉得这个工作可以提升自己的哪些方面?或者更加露骨一点,我觉得你做这个对自己的***发展或者对机构的发展很重要。
一开始以为自己是不会问这些问题,似乎又不是。因为千里马私董会的筹备原因,教练在过程中不断的提醒我,要更多的去激励团队,要跟大家不断的探寻和强调做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我并不是不知道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含糊的处理为好事情,然后会根据自己一些具体的情况例如私下交情等来做一个判定,是否投入精力以及投入多少精力。至于最终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拿到什么结果就总是抱着全然接受的态度。这个结果常常也没有那么满意,尤其是做了一堆事情还落下不开心的情况时常有。
在公益领域做事情常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就是已经都不为钱了,就主张开心就好。但是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因为没有好好去做的浪费。而这些浪费主要就是没有拿到结果,而没有拿到结果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激励。而不懂得激励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探寻的。
在和教练的沟通中,我发现我可以敞开去分享我的无力感。30岁以后的生活中再没有太多的新鲜事可以刺激自己,而我坚守着那种从新鲜事中寻找能量的模式。这些新鲜事包括,新的角色,新的职责,新的旅行地,新的成就……就像跑步一样,在前半段觉得风景不错,但是现在觉得怎么都是这样的,再美的也成了稀疏平常。风景的美还在,只是不能再带动脚步了。这个时候支撑跑下去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不一样的合适自己的寻找能量的方式。
教练用一个比喻形容看到的我,对于获得的每一点进步或者成就,我会看一眼然后迅速的扔到自己的百宝箱里。这个百宝箱是几乎不会示人的,除了必要的时候才会自己打开看看,然后拿出来用一下再放回去。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得到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家里是没有一张我的照片的,甚至连成长过程中写下的无数日记也只留了1本,跟别人说起自己的时候,似乎也力求客观的说自己在什么时段做过什么事情。
这是我原来以为的谦逊,是我以为的不耽溺于已经获得的成绩(在我内心深处,我竟然也是相信自己根本就没有)。但是这样的模式并没有滋养我,意思是说这样的“谦逊”似乎也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好的感受。相反,我会更加关注我的不足,述说这些不足竟然让我有些安心。这是从教练那里看到的,那个不懂得自我激励也是缺乏力量的自己。
深入看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很有趣,在这件事情的起源上,我是看到态度激励好,所以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尽可能的使用“态度激励”。这个目标是如此的难实现,然后我就可以靠“我的不足”而感到安心。然而,这个过程中和我所想要去倡导和实践的“成长”相差很远。在不知道的那些瞬间,我被“完美”控制着,无法动身,在实践完美的过程中,态度激励变得很难,而在意外在评价的惩罚和诱因就会逐一上场。
惩罚激励和诱因激励就一定不好吗?当我叫我女儿起床的时候,怎么态度激励呢?当我在做一些我不喜欢却一定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怎么做态度激励呢?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来常常走极端思维,所以就看不到智慧。智慧不是看每一个做法的好坏,而是了解选用什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