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个从小深深被忽视被囚禁的心灵,不被养育者从心理上接纳的人,他的内心黑洞中必定有这样破碎的一块——始终担心被抛弃的焦虑,即使他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没有谁能够有资格有权利抛弃他的人。
有的孩子从小用努力变得优秀,尤其是养育者所认可的方面的优秀,来不断和内心这种焦虑感相抗衡,通过获得有条件的爱去试图抵消被抛弃的焦虑。有的孩子会用拖延、被动攻击甚至自暴自弃主动抛弃自我阉割式的绝望来回应内心的被抛弃焦虑,直至被吞噬。
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跟个体发展中形成的客体关系有关,跟个体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互动方式有关。
很多所谓的花花公子,其实他们个体内在的客体关系是破碎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对于亲密关系,他们是绝望的,所以他们会在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时候或之前,就主动抛弃对方,放弃这段刚刚开始的关系。因为一旦关系深入,伴侣间的镜相互动会让他们清清楚楚不得不看到自己破碎的内心。或者有一种情感上的自我阉割者,已经基本放弃了内在客体关系改善成长的可能性,他们会和伴侣公事公办,甚少互动,拒绝从内心深深理解和接纳对方,并投入感情,因为他们的内在父母早已放弃关注内在小孩,自己形如僵尸,更没有情感流动和心力关照到其他人。伴侣关系对他们而言往往是一种获得社会身份的遮羞布。这是大量僵尸婚姻的心理机制。
潜意识里积压着大量被抛弃焦虑的人,往往自我价值感偏低,不论他看起来优秀与否。有的低价值者努力拼搏变得优秀,但并未消减他内心深处的被抛弃焦虑,只是更高程度地增加了他的自负,自负的底色依然是自卑。通过与他人竞争,获得假我层面上的安全感 ,并不断让自己确信这个备受他人肯定瞩目和嫉妒的非凡之人就是自己,藉此摆脱对内心黑洞的正视。一旦遭遇引以为傲的某个方面的挫折,比如事业滑铁卢、美人迟暮,类似这种事情,假我破裂,他就不得不奔溃地看到始终被忽视的破碎的真我。事业有起有落,是人都会老去,这些都是正常的变化,但是以事业、美色等建立自己存在价值的人,是逃避接受这些正常变化的。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时候,正是他们拥抱真我,关注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建立更稳固的内在客体关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