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一分为四,分别是《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的最终目标》。
首先是要读者确立阅读的目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阅读分三种,第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第二种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第三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而阅读。读报纸,杂志甚至刷微博,都是归为第一种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量,只需要大体识字,便可以做到轻松阅读,并获得资讯。只不过这资讯的好坏,有用还是无用,就难以在阅读前得知了。
而第二种则需要读者花些力气。因为若是为了增进理解而读,作者的水平就必然要高于读着的水平,于此读者才能够从中学到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感受,当然与此同时也在获得资讯。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获得资讯并不等于增进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书中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你看懂了这本书。我们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皮肤之下,我们更要深究暗藏其中的骨肉。
学习分两种,一种为指导型学习,另一种为自我发现型学习。阅读就是自我发现型学习的一种方式,需要我们拥有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和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阅读分为四种层次,第一种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第二种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也称系统化略读,第三种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最后一种为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也称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
从小我们便掌握了基础阅读的能力,而其余三个层次却被忽略。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有系统地略读或粗读。在尽量快的时间内,去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花上时间仔细阅读。方法如下: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对本书的主题有基本的概念)
2)研究目录页(了解书中的大概结构)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评估本书涉及到的范围及重要词汇)
4)如有书皮,可以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目录中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把书翻开,东翻翻西翻翻,读上几段文字,把书粗略翻一遍,寻找主要论点及其线索
7)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大多为观点的总结)
而第二种便是粗浅的阅读,便是把整本书从头到尾读上一遍。有一点很重要,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
另外就是阅读的速度,不同的书自然要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就像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有些书压根就不值得慢慢读,而有些书若是读得太快就会失去增进理解的初衷。
读一本书,要提四个问题,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回答。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要想办法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作者是如何一次发展这个主题,又是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要找到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讲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那么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呢?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知提供了这些资讯,还进一步启发了你,那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和建议,以获得更过的启发。
当然读书的时候最好是做笔记的。
1)划底线
2)在划底线的栏外再加一道线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者其他符号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处一连串的重要陈述,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观点完全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起来)
6)将关键词或句子圈出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将问题或者是答案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回想;或者是把复杂的论点简化;或是记下书中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
8)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9)在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和前后掌秩序
除此之外,有三种不同的做笔记方法。
第一种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记录全书的架构。在检视阅读中,需要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这是一本怎么样子的书?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是接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火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第二种为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记录作者的观念,以及自己的观点。
第三种为辨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针对一场讨论情景的笔记,从不同的书中摘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