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录:别人给的标准答案不好用了

很多每日都在做的事

反而最容易做不好

重复的做一件事

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方式方法

不出意外,我们会守着这个方法到老

刚才用之前的经验做一件普通的事

刚做完之后突然意识到:半年前我也是这样做的

显然,现在继续这样是不行的了

  再深思,才发现,我整个人都是这样子的

  除了脑子里装进了一点新信息

  其他的一切都停滞不前

用流行的话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推翻重新定义更新且实践一遍


刚才在看传记

  还是抱着一种寻找答案的方式

一种满足好奇心的方式

一种挖掘细节,探索和自己认知感受亲近的部分

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但当审视这事儿时

才发现这事本身的局限

  也就是最多只做到了读书的第一步,不求甚解

整本书读下来,记住了一点故事

汲取了一点作者和传记主人翁的经验

而通常这部分又停留在脑海中

  到实践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除了并没领会多少,还有就是没能通达或者用于自身


这属于一个初级阶段

就单纯的阅读,成不了一个路径或者一个正向循环

  不少能把书读好的人,都有一个目标路径

都有一个成长变化的周期

如做学术的,通过十年二十年的专业学习研究,然后输出自己的作品和价值

而我现阶段的阅读,是漫无目的的,是没有路的


  抽象的:学识渊博或者学贯中西

  还有的纯搞学术研究的

  也有就是经世致用的

  而我完全没这方面的意识,这属于一种混沌而无序状态

所以阅读学科可以广泛,阅读时间可以随意,允许没有阅读目的

也就是不少人推崇的“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对于搞学术的,对于学以经世致用的,对于提升技能的

那是一种边界扩展的方式

对于本来就处于迷糊状态的我来说

那就是借口,就是一种麻醉剂

因为看向自己空空而无序的脑子时

无用之用是一种讽刺

  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

  好奇心引导我们去提问,去尝试,去想象

  人们给我们的好奇心反馈的是:正确答案,是规矩规则

  于是,我们学的知识,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的疑惑要么自动遗忘,要么是别人认知的天花板

    我们的想象,是得不到施展和释放的

  当大脑被驯化后,我们装下了无数的标准答案

成功等于99%的汗水+1%的天赋

1+1=2

万有引力公式

氧气加碳燃烧等于二氧化碳

这些刚开始我是深信不疑的

到现在反而有些不信了

因为这些全是别人强加的答案

而且不少只是用于解释现象的一种方法

属于有条件的教科书上的答案

而这些对如何打理好生活

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直到今天,我依然在找标准答案

看传记,我想找到别人是如何改变的,如何成就的

反过来看,就是我从没想过自己的答案,属于我自己创造的答案,属于我计算出的答案,属于我过出来的人生,属于我定义的快乐

  这时候,感觉有些讨厌给我答案的书籍了

对读者来说,别人给的答案只是为其生活服务的

为其研究服务,为其技能学习服务

而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了为答案服务

  我们认为花美,就把花摘下来

  我们认为好名声重要,就追求虚名

  我们成了附庸

我们成了奴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