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公司的另外一个分点支援,那里只有一个负责美国的顾问和我一个澳洲顾问,很巧有个家庭过来咨询澳洲和美国留学,于是有机会和负责美国的同事共同探讨中美澳教育的特点和区别。而刚好美国的同事是在美国读的本科,所以在这个议题上应该比较有发言权吧。
他说到,美国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录取学生的标准,比如哈佛,它就喜欢招偏管理型的人才;麻省理工就偏向学术型的;耶鲁则更倾向哲理性比较强的学生,据说某年的一道考题是这样的:光与黑暗相比,谁的速度更快?很多学生通过做实验、测数据来得出结果,被拒了。而某个同学,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在家昏天地暗地睡了几天,早上醒来时被妈妈推开门后的一束光线刺痛了眼睛,他突然就有了结论:黑暗比光的速度更快!因为黑暗总在光明之前。结果,这个学生被耶鲁录取了。同事还说,他当时的一个教授,自己出了一本书,但却告诉学生,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就正确,如果认为不对的可以向他提出,他可以改书,但前提是要有可靠的论据。由此看出,美国在教育上也是自由的,也是一视同仁,更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悉尼大学很多中国学生挂掉的一门课: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国家,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了这种think out of the box的思维模式,这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甚至是东南亚国家所不认可的。
记得中学读古文,明明一句话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教科书上永远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很想问,出题的人又怎么知道古人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呢?这种思维模式,其实限制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改变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送小孩出国读书,却大部分都选择读商科的原因,因为商科之外,他们看不到其他方向的前景。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家长一句“你读这个以后能干什么?”把孩子的热情打消,心底里的想法不敢再在家长面前说,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有什么办法,供书教学的是家长嘛。
昨天,一对夫妇想送女儿到新西兰读初中,问到,怎样才算好的学校,我说,适合她的就是好学校!理由很简单,她女儿在艺术上有天赋并且兴趣很高,硬要把她送到排名前十却以学术为主的学校对她有意义吗。
我很理解在中国,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都会先看学生是不是名牌大学出来,由此导致中国学生申请学校的时候第一时间就问,这学校排名多少,当然,我有时也会被蒙蔽,除了排名,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的好坏呢。后来想想,应该还有很多啊,例如学生的校园生活、就业率、城市幸福感、社团活动、某个专业的优秀老师、名人校友等等。马云的本科是在杭州师范学院读的,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这所学校,但马云很成功啊。而且我个人认为,能在世界排到前五百的大学,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再说,世界前五十的我们又知道几所,觉得它不出名,是因为没听过而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句话“选择比能力重要”,我想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
所以你问我,我肯定会鼓励孩子们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东西去学习和深造。如果有机会,一定得出去看看,因为梦想虽远,但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