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翻译是错误的,不是学会决断,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坚守自我的人。讨好型人格,不敢直接拒绝别人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书里提供了很详细地分析。
可能这么说来还是比较模糊,举个例子吧。《乘风破浪的姐姐》有一期蓝盈莹问其他团队借人,张雨绮直接拒绝,告诉她自己团队还没整明白,没空。
我有点讨好型人格,所以直接表达拒绝,或者是对别人直接表达出我的不满,会很难。一般都是把这种拒绝和不满藏在很大段的句子中,因此对方也察觉不到,所以有时候就是自己生闷气。比如和朋友聊天,我说了一件事情,对方对这件事情一点回应都没有,而是自说自话。我不会直接说,而是觉得对方不在意我,不想听我说话,会在心里的账本偷偷给他画个叉叉,如果叉叉画得太多,最后的结果就是友谊的小船被打翻。
这种讨好来源于小时候对我的教育方式,他们信奉不打不成器的理念,所以打压式教育偏多,提出要求不被满足会被否定的时候比较多,所以渐渐地也就不提要求,导致我和别人相处也沿用了这种模式。我的存在感也比较弱。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那理想地坚守自我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诚实、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有让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能力。自行划分界限,保护自己免受侵略、攻击和敌意的侵扰。有自信做出决策,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泰然地接受或给予赞赏和评价。”
这种状态听起来是不是很棒?为了实现这样的状态,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说如何提需求,如何面对批评,如何说不。
如何提需求
1、首先要做到明确自己的感受
情绪是释放出的内部信号,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2、清晰、直接地表达心声
直接具有一种魔力,比如说“我想让你帮忙洗碗。”就比“我总是感到生气,因为每一次让你帮我做家务,你都说自己有功课要做。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做家务”效果好。
不但节省时间,还能减少误会,别人也不用猜来猜去的(我用这个方法解决了最近困扰我的一个事情,效果立竿见影)。
3、主动倾听
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有意识地捕捉别人的反应。比如你让对方出外面抽烟,对方回答戒烟可不容易,接收到这样模糊的反馈,需要再次解释“我没有让你戒烟,只是让你出去抽烟。”
4、获取更多信息
提出需求后,需要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信息,比如妈妈让孩子洗碗,孩子说要写作业,妈妈可以继续问“作业什么时候交”孩子说“这周末”,妈妈就可以回应“洗完再写也不迟”。
5、承认别人的权益,学会妥协
如果对方拒绝了你的请求,你要接受,因为别人有权拒绝与你的合作。
继续上个例子儿子可能会说“不,我今晚约了朋友,出门之前想把作业做完”。
6、协商
除了“是”和“否”,还可以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妈妈可以说“好吧,今晚我洗,但我希望明天的碗你洗。”
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自己的底线,设立界限,坚持立场。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别人怎么对你,是你教的。”你的限度决定了对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这代表了你接受的上限和下限。所以要明确自己的限度。
如何面对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通常会产生自卫意识。遇到批评,通过会有四种反应:
侵略性反应:一怒之下与其针锋相对。
非直接侵略性反应:背后贬低、诋毁对方。
被动型反应:避免与其正面交锋,而是选择在其他场合向其他人抱怨。
自信型反应:直接地表达对对方行为的看法。
具体案例如下,面对工作中被上司批评工作不认真:
A侵略型反应后果是引发一场争吵。
B表明微笑,实际压住了怒火,看似可以满足双方需求,但可能导致自我认同感的降低。
C被动型反应会把自己陷入到一种受害者模式,这是一种逃避。对这些事情将就,每次都累积负面情绪,以后可能会爆发。
D自信型反应才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可以接纳对方具体的批评,做好了承认错误的准备。
怎么做到直面批评呢?
第一步:调整情绪
保持头脑清晰,避免过分焦虑。
回忆被表扬的情景。
主动发起,感谢对方提出批评。
如果受到的批评比较宽泛,主动询问更多信息。
诚实回应自己的感受。
让对方给予时间考虑。
第二步:判断批评是否有效。
如果批评有效,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然后提出解决方案,不知道怎么改变,可以让对方提供一些建议,并对此表示感谢。
如果批评无效,坚定地拒绝批评“不,这不是事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我”做主语,而非“你”,比如说,“我们之间存在误会”,而非“你冤枉了我”
对方情绪激动,可以问对方“你可以再说一遍吗”通常对方情绪会稍微平稳一点。
保持声音平稳,保持镇定。即使对方批评不合理,也要有礼有节地反馈。
作者还提供了一些面对中伤性评论的方法:
1、别人评论外表
可以直接说不,或者转移话题。“你的发型显得胖”“不,我不觉得”不需要觉得歉意或者附加任何解释。
2、别人贬低你的工作成果
可以直接说“真没想到你会说不友善的话”,不要陷入自我贬低的陷阱。
3、批评行为
可以自嘲,比如说“你真小气”,你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吝啬的人。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情不自禁笑出了声。一名男老师苛责一名女同事没有准备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实际他想借用),而这位女老师笑着回答,“因为我是一名糟糕透顶的老师啊!”当然,这位男老师只得说“你怎么会呢”,尽力为自己挽回颜面。
学会说“不”
大部分人习惯做“好好先生”,即使内心想说不,但可能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好的。为什么,人会偏向于说好的呢?因为我们担心自己的拒绝会影响彼此的关系,或者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说朋友让你下班陪她看电影,但你工作一天很累的,真的不想去,如果你答应了,可能看电影的时候也心不在焉,对方其实也能察觉到,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直接和对方说原因。或者直接说“我不想去”。武志红老师说这是不含敌意地拒绝,拒绝的不是人而是事。
改变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慢慢来,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成为果断而又坚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