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听话更是一件困难的事,在社会上生存,有许多人因为听不懂话失去了机会,因为只有听懂话才会说话,韩非子说难篇就有这样一段论述。
韩非子说说话的困难之处是,了解对方的心理,然后说出来的话要符合适合他心理的想法,他才会听你说话,如果你说不道心理,他会让你滚蛋,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你打发了。
韩非子说有些人是追求美好的名声的,可是你不知道,用用非常优厚的利润去诱惑他,他会觉的你这个人节操不行,没有道德,所以他会看不起你。
有些人是追求丰厚利润的,你却用美好的名声来诱惑他,他就会觉得你头脑简单而不切实际,会觉得你非常的不靠谱,他必然不会相信你,认可你的说法。
更多的人是表面追求美好名声,背地里却只想着捞取好处。你如果用美好的名声来诱惑他,他会表面上听你说话,心理却非常看不起你和疏远你。如果你用利润诱惑他,他会采用你的说法,却表面上会疏远你。
人是难以做到表里如一,假如你不正确识别别人的心理,你就不能达到目的,让别人认可你的说法和服从于你,所有在说法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别人的心理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东晋末年,刘裕成功北伐,他希望自己能得到皇帝之位,虽然他已经是皇帝的权利,但更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声名,所以希望晋恭帝司马德文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这样就没有篡权的坏名声了,但是自己又不好意思明明白白说出自己的想法。
于是刘裕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召集了手下群臣一块聚餐吃饭,在吃饭的宴席上,刘裕装作随便唠嗑的样子,说:“当年桓玄篡位,是我把他干掉了,扶持了现在的领导上位。南征北战,我平定了天下,立下下汗马功劳,业绩斐然,现在皇帝又给加九锡,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地位又非常尊贵,人们常说装的太满就会溢出来,太满就会出现问题,现在我想将我的尊贵的地位,还给皇上,到京都去养老,享受天伦之乐。”
大臣们都没有听明白刘裕这种反话,都是一味的夸赞表扬,吃饭吃到晚了,大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时候,刘裕的大臣中书令傅亮出了宫门,突然明白了刘裕的真实意思,宫门关了,于是敲门通报。等见到刘裕,傅亮直接说:“我应该回到京城去。”刘裕明白傅亮读懂他的心意,直接问道:“你需要多少人?”傅亮说道:“有十来个人就够了。”随既离开了刘裕,便往京城方向去了。
后来,傅亮对晋恭帝司马德文暗示说:“你该把皇帝位置让出来了,让给宋王刘裕。”并且写了一份禅让诏书的草稿。晋恭帝司马德文直接抄写了一遍,并对大臣们说:“当年桓玄篡位的时候,司马家就该倒闭了,后来都是刘裕的功劳,重新扶持了司马家又延续了二十来年,现在让位我是心甘情愿的。“
后来刘裕建立宋帝国,傅亮是深受重用,当然最后结局也是很惨,这就权利的残忍之处,也是人性所致,处在那个位置的人,谁也无法避免。
那么一大群为个只有傅亮猜测到了刘裕的心思,而其他都不能顿悟呢?那傅亮的猜测依据是什么?胡乱猜会掉脑袋的。
读三国历史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想起曹操的自白书。当时曹操已经是魏王,大家希望曹操能把政权还给汉献帝,曹操说了一段话非常经典和正确,为傅亮顿悟刘裕之心提供了依据。
史书记载:“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觽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说自己如果让出政权,理由是让出政权,别人就会陷害自己,这是非常正确的,曹操这些年,阻断了不少人的利益,在没有政权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一切手段报复于你,这是人性之恶。
自己倒台,子孙也会跟着受害,一旦没有了势力之撑,恐怕就会被灭九族了,所以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自己不管理政权,也没有能做到,国家就会快速的灭亡,所以自己为了国家,可以不顾虚伪的名声,免去实际的祸患。
刘裕的境况和曹操一样,所以刘裕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利,给自己和子孙带来祸患,况且除了刘裕,东晋也没有谁管理的了国家,没有刘裕,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况且刘裕一路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当皇帝。
鬼谷子说:“事有离合,其道一也。”所以傅亮根据曹操说的,顿悟刘裕的想法,然后去见刘裕,直接说了自己去京城,给他铺平道路,深得刘裕之心。
史书没有记载傅亮为何会顿悟,是我加以曹操的案例,认为这是傅亮顿悟的原因。文章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你如果读懂别人的心理想法,说话又怎么说不但别人心理呢?只要能说道别人心理,那么你怎么会不被别人器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