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孩子,只能啃红薯穿破衣,童年本是苦涩的,但留存在记忆里的,却是甘甜生趣的。
今晨忆起老家对岸的马路,滋味百生。
记得那时的马路面是泥面,但平坦干净,常有养路班吃三两米的工人,扛着锄镐修整路面。
养路班在桥头,工人总在五六点,太阳还搁在山头时,端着白米饭,边望着缓缓的河水,边就着盛满碗的夕阳,满足而优越地刨拉碗里的饭粒,而山坡上割草的、挖地的、不到天黑,不收工。养路工的生活,是那时山孩们的向往。
我家在马路对面山坡上。马路上常有一种马拉的板车,村民叫它马拉车,马拉车拉着一车杂货,嘚嘚地走过,那嘚嘚声响彻山间。
每每嘚嘚声响起,上院的、下院的孩子们都会冲出门,聚在院外平整的土坝上,对着马车大声唱:“牛拉车、马拉车,我是你家大姑爷……”马车夫驾着他的马车,也不生气,依旧温吞吞扬鞭走过。也许,嘚嘚声淹没了稚嫩声。
后来,马路上偶尔有客车奔跑。在乡间,客车是稀罕物儿,表哥竟然大老远来我家,就冲着看客车而来。
客车经过时,常嘀嘀按喇叭,听到喇叭声,表哥弄翻了饭碗,饭粒撒了一地,他冲出门去,站在院坝的小凳上,大声喊:“嘀嘀,嘀嘀,你爹爹在这里,带上我,带上我……”他边喊边笑,从小凳上摔下来,头磕在石板上,磕出一个疙瘩,他依旧喊着“嘀嘀……”
马路上的客车,最先带走的,正是表哥,渐渐的,客车带走了村里的小伙儿,带走了村姑娘,村里少了叽叽喳喳声,山里静了,只在过年时,已是柏油路面的对面马路上,奔跑着各式小汽车,喧腾着。
而在记忆里的马拉车,变成鲜花一朵,固执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