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前段时间开车遭遇了一场小车祸,人没事,但是车门被撞得需要修整。
我们都说,人没事就行,再加上本身就是对方负主要责任,保险方面也没什么问题。
但我爸还是时不时地就要感叹一下。
事故过后2个周了,我爸还是一闲下来就会分析,他在事故当天,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他当时再仔细点,完全就可以避免。
总之,就是一边在庆幸他和我妈都没什么事,一边又在懊恼,他怎么就没有再谨慎一些。
尤其是,在听到有些人说这个车辆出了事故之后,再转卖价格会很受影响,再加上如果要换车门的话,非原装的说不定也会有问题。
于是,事故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爸总是沉浸在懊悔的情绪里。
所以,人为什么总是会被负面情绪影响更深?
今天早上,上班路上我又一次想起了4年前公司联合年会上,我作为主持人把“热情”念成“热血”的尴尬。而且这种尴尬的情绪堵在胸前,久久不散。直到我再一次强迫自己去想其他事情,才让自己从这种情绪里抽离。
其实,除了我当时的搭档,并没有人知道主持词里写得是什么,我当时也并没有卡顿,将错就错的顺完了开场。然而,我还是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抱歉,即使整个事件,只有我自己始终难以释怀。
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害怕重蹈覆辙,还是因为自己本可以做好的心理作祟?
大概都有。
微博上看一个TED演讲片段,说的是关于人在面对正向和负面的情绪时所受到的影响。
演讲者在一开始就举了一个例子:她前段时间论文投稿,被拒了。然后她整个人都很丧,即使在后来她又发表了一篇稿子,而上一篇被拒的稿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让她难以释怀,并且在后来时不时就会想起,然后情绪低落。
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
后来,她们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人受负面情绪影响的时间,往往会大于正面情绪。人们在先接收到正向讯息时的兴奋,往往会在接收到负面讯息后,立刻变得悲观又沮丧,而在先接收到负面讯息后,再听到正向的讯息,人们的情绪也不会立刻变好。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太习惯“抓紧”自己,巴不得自己一辈子“但求无功,不要有过”。
可是,有起有落的才是生活啊。
想要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学着多去思考和倾诉一些好的事情。当你在诉说和回顾有趣或者开心的事情时,你的情绪也会跟着好起来。
所以,即使忘不了那些“失败”也没关系,试着多想想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再去多做一些正向的假设,比如,稿子被拒了?但是你买到了心仪的台灯,以后写稿会更开心。
工作失误了?但是你及时发现,因为补救到位,老板还夸你了。开车遇到了事故?但是你人身安全,车修好等再开几年,报废换新。
有时候,人就得心大一点儿。
海洋为什么比湖泊更让人震撼?
因为海上更宽广,风大,有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