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天时间看完了黑塞的《悉达多》,说真的,看的不是很明白,云里雾里的。然后又在网上查找了资料,又和自己在书上勾勾画画的联系在一起,才对书中的主旨逐渐明确。
《悉达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而这两个我,一个是大我,一个是小我。每人的一生都在两个“我”之间徘徊、摇摆。这两个我也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
悉达多才开始伴行苦修者,最后高傲的来到世间,亲身感受性欲和财富,最终对自己产生厌倦,面对绵柔的河流而厌生,河流和船夫开启了他的缘觉。
悉达多的儿子出现,是对他缘觉的考验,最后他经起了考验,与河流融为一体。当我读到这里,有些困惑,悉达多为什么不是涅槃,而是融于河流?
这两个我即是藕断丝连的,又是对立的,小我成为大我,就要侵染大我,而小我本身的进阶又离不开大我。正因为如此,席勒才会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在“人格”和“状态”中间建立起一个假想的“审美的世界”。
小说中有四个证悟的人。乔达摩,即佛;悉达多,觉悟者;乔文达,声闻者;船夫,缘觉者;而缘觉者高于声闻者;
而最终的悉达多,把自己、小我、大我完全融于河流之中,就如黑塞致信克斯·布劳恩的信中::“赫拉克勒斯的道路我也很熟悉,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创作一些与此类似的东西,它们裹着一层印度的外衣,起源于梵和佛陀,而终止于道。”我们的人生是否就是佛道的融合呢?
书中还提到了时间,就如在网上查到相关资料说的:瞬间即永恒,时间是一切变化与不变的中间点,一旦主体不再意识到时间的存在,那么他也就在主观观念上,在思维的层面上,既在自身当中使对立的两个自我合而为一,又使世间万物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矛盾,主体完全忽略时间的存在,是站在“物外”的角度思考的,而主体本身,主体的思想在“物内”存在,即主体需要回归,主体回到实践的层面上来。
下面是我阅读时记录的段落,和大家分享下:
婆罗门的儿子:悉达多的父亲地其说:如果你在森林里找到了极乐,那么你就回来把极乐传授给我。如果你只是找到了失望,那么你就回转到家,让我们在一起向神道祈祷。
和沙门在一起:悉达多感受和万物的融合:悉达多从这批沙门中的长者的身上学习如何自我解脱,如何沉思潜修,如何遵循新的沙门法则。一只苍鹭飞过竹林上空,刹那间,悉达多把自己的灵魂和苍鹭融为一起……悉达多的灵魂经过死亡,经过糜烂,经过化为尘土后,又转了回来,他已品尝到了轮回循环的阴郁滋味,像一个猎手似的怀着新的渴望期待着冲出新的缺口,以逃脱这种轮回循环,找到事由的结局,开始无痛苦的永恒瞬间。
悉达多和好友戈文达的对话:他(沙门)已经六十高龄,但还不曾达到涅槃境界……我们探寻慰藉,我们探寻麻痹,我们学习种种修行的技巧以求的自我迷醉。然而最根本的是:我们没有找到那条陆中之路。
加泰玛:悉达多和乔达摩的对话:我根据你的学说,认为在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上恰巧存在着断裂之处。由于这个断裂之处,和谐统一的世界便汹涌进了若干陌生的东西……关于战胜世界,获得拯救的东西……
觉醒:我寻求阿特曼,寻求婆罗门教……自己却在这个过程消失不见了……内容和实质并非总隐藏在事物后面,他们就在其中,在一切之中。
戈文达:……爱如今在我的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主要的事物……
最后小说的结尾就是佛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