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朋友在微信,给我发了一篇《这可能是文科生最好的时代》的长文,咋一看,好像还是一回事。
估计是个文科生写的吧,开头表达了对“文科无用论”的不满,认为这是工业时代下的思想灌输产物。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从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美和艺术,理科生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最后在强调文科与内容创业相关,自信满满觉得“百有一用是书生”,文科生终将登上风口浪尖。
由于,我向来是文理不分科的观念,第一眼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一会之后便觉得不对劲。我重看了一遍,发现全文都是『只讲文,不讲理』,讲理的只是简单提一下『当理科生的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做的智能时代来临,文科生的春天还会远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说法明显偏颇。我想起之前一段相似的经历,是大一时上“基因、疾病与健康”,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关于“人类应该素食”的片子。
看完,他让我们想想人应该素食还是肉食。这视频绝对比上面提到那种文章还有说服力,有科学实验验证、人类消化系统演化等等,基本我们还是选择赞同“素食”。他听了我们的意见后,带着点“迷之微笑”,说这视频其实是有问题的:
全片都告诉你,素食多么健康,包括实验证明也都只是单边支持这个观点,而很少提到肉食的影响,而且还特别用实验验证肉类加工会产生有害物质。尽管实验都是真的,但是刻意用来支持素食,攻击肉食。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它没有提及素食带来的问题,也没有提到肉食的好处。真正的科学应该告诉你正反两面,你自己做选择,而不是只强调一面,引导你做选择。
他个人观点,觉得以素食为主,加以适量的肉食,基本就比较健康。从这老师的课,学到的绝不是“荤素”的观点,而是一种“不被套路”的思考。
小插曲一下,这老师信心爆棚地打过包票,如果十年以内他教的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可以去找他投诉。他重点都不是讲知识,而是讲怎么找一本好书、怎么使用思维导图、怎么演讲、怎么理性思考等等。这些年过去,别人怎样我不知道,但我个人的确从中获益很多,连写电子邮件都一直受到这课的正向引导。
回到一开始那文章,想必你已经知道里面的问题所在,跟“荤素”问题是一个道理。本质上,这种文章多是受到中国分科制度的毒害,文科感性居多,常人容易接受,易于传播,会给人一种满天下都是文科的感觉。而理科,探寻着世界的规律,是一种底层逻辑,比较难理解,不易被大众所知。
你如果熟悉点历史,大概会知道世界仍然是技术驱动的,特别越到现代越明显。像内容创业之所以能兴起,是由于人家把底层代码都写好,搭起一个简易的操作平台,让那些文人有机会表达。想想没有互联网和计算机,那些文科的内容怎么会容易传播呢?
说人工智能不懂美可以,说它不懂艺术就有点过分了。像索尼和Google的AI已经会创作音乐了,据说索尼AI首张音乐专辑今年发行,IBM的AI,懂得视频剪辑、制作菜谱,那文字创作更分分钟的事。人工智能对文科和艺术领域的冲击,要远比对理科影响来得深远。
不要用“二元论”来看世界,文理不是互相对立,正如人不是非善即恶,世道不是非黑即白。人性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坚强,却也不像你估计的如此脆弱。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经常问大人,这里面谁是好的,谁是坏的,似乎这是个关键问题。但现在呢,反倒是只分好坏的片子令人觉得虚伪。中国影片的人物大部分情况下只分好坏,所以观众常觉得俗不可耐;好莱坞的牛逼之处,在于角色都是有灰度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无论梦想、成就多大,每个人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而已,这个小世界的评判准不是普世的道德,而只是个人的喜好。你所珍视的东西被别人弃之如敝履,别人喜爱的往往被你鄙视;你想逃离北上广,而别人分分钟想挤进去。
在理想与绝望之间,始终存在一条灰色的地带,你不是只有极端的两种选择,而是可以选择中间的任意一点。面对复杂的世界,二元的思考模式带宽明显不足,多维思考或许更好一点『你要复杂,我就给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