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从小调皮捣蛋的他,胆子大,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而且因为是搬迁户,家里条件很不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样条件下的他,父母还是靠勤劳的双手抚育了他们兄妹三人,他排行老三,是家里的幺儿子,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每次一没吃的了,父母就让他们去亲戚家借口粮,而每次哥哥、姐姐总是一把把他推在前面,指使他去说,自己却躲在后面看着,就这样,一次、两次……次数多了,这张嘴就因为这样慢慢练出来了。
从此借口粮的任务也就落在他一人头上了,哥哥姐姐觉得不好意思、抹不开嘴的事,他觉得就是动动嘴的事,能什么力不出,只动动嘴实在是不要太轻松!就是面对这种需要动动嘴的想法不同,也造就了他们兄妹日后的结果不同。初尝到“甜头”的他,也从那时起发现,自己这张嘴还挺有用的,有时间就琢磨一下,怎么靠这张嘴再搞点什么甜头?
就这样,好不容易念完小学。上了初中,一上课听着听着就不住的点头,梦周公了,要不然就是抱着金庸的小说不离手,成绩自然是不可能好的了,心里早就不想上学了。正好村里有个比他大好几岁的人从大城市打工回来,一身光鲜,再说到外面的世界,那一脸的炫耀、风光、繁华,屁股就坐不住了,心也飞走了,恨不能立马就去外面看看。
他回到家,在自己房里静静待了两天,终于想明白在老家这山村里待下去只能跟父母一样,做个在地里刨食的农民。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出去闯闯,不出去见见世面永远只是井底之蛙!
就这样,15岁的他怀揣300块钱去了上海。
最开始是在砖瓦厂做小工,因为是外地人、又瘦弱、还是生手,各种被排挤。他拉的砖车不是上面的砖经常会被人拿掉一小部分,就是他的车胎被放气了。
那时的他只能忍气吞声,默默的收拾残局,要知道自己一没文凭,二没技术,只有趁年轻还有一股子力气。
那时都是吃食堂,每次他去的时候肉菜几乎没有了,只剩下素菜。看着工友们都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虽然不怎么听不懂,但是总好过自己一个人。从小到大有用的嘴,这时候好像没那么有用了,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不能就这样被打倒。
他不相信自己这张嘴闯不出一条路来!
就这样他白天跟本地人套近乎,哥长哥短的,好几个本地人看他嘴甜,又会来事,慢慢的也就接纳了他,他就乘机请他们教他说本地话,一有时间就学本地话,再一边学习哪些本地话代表什么意思?晚上就拉着工友们一起出去吃饭,问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等,每天晚上睡觉前再训练发音,就这样每天坚持学习,三个月后他的本地话说的有模有样的,好多本地土话也都知道什么意思了,而且跟工友们打成了一片,他也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工友们的认可,当然嘴功不可没。
后来更是因为一次说话,得到了工头的注意,那是一次工厂要改革,工头来传达老板的意思,他听完后就上了心,因为一直在一线,很清楚工人们的心理,自己心里琢磨了几天,最后偷偷去找了工头,把他对改革中的弊端一一道出,工头听完后心里就不禁给他加了分,心想这个小伙子是个有心人,以至于下一次老公扩大规模问工头意见谁合适做新工头时,工头首先第一个就想到了他,结果不言而喻,他当了新的工头。
就这样干了几年,他一步步从刚开始的小工,做到工头,再做到承包商,到最后的老板。
对于他当老板还得益于他的嘴,因为他老板想去别的地方开更大的厂子,找到他还有另外几个人,跟他们说了想法,最后考虑到他的资金情况,打算放弃他,结果他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改变了老板的想法,用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分期付款的方式顺利接下了厂子,就这样,他成了新厂的老板,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厂子实现了盈利,身边也跟了一群信任跟随他的人,当初分期的的钱也全部付清,盈利后每年还有了一两百万收入,在那年收入只有一两万的小山村,一下子轰动了,他也成了村里的名人,父母可以安享晚年,哥哥、姐姐也都在他的厂里做事!
后来有人和他聊天,问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他笑了笑说,可能是我觉得,只要动动嘴就可以做到的事是最轻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