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是一本薄薄的书,名叫《学会花钱》。
金钱是活在这个世上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事实趋于扭曲的是,有的人把金钱的追逐当成人生的理想,“成功”只不过金钱的累积罢了,而忘记了它的本质只不过市场交互过程的一种替代工具而已。无数成功学一类的书籍在教导人如何积攒财富,但鲜有人将如何花钱的本质说得如此地深入浅出,而《学会花钱》的作者野口真人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金钱,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陷入一个奇怪的困境中,他们刚出来工作,工资、储蓄不高,因而他们觉得理财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大笔大笔地花钱,花钱不得其道,这样一来,剩余用于投资储蓄的金钱又变少了,一个怪圈就这样子形成了。所以说,理财固然有其法门,但花钱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
分成三份的钱包
在作者看来,金融世界里的钱包主要分成三类,分别是“消费”、“投资”与“投机”。先来说一下“消费”吧。
“消费”很容易理解,是指“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耗资产、服务的行为”。
消费,比如喝一杯咖啡、买一瓶水。
作者提到一个名为“效用”的概念,大概指的是情感的满足程度,这个词语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生活资料的效用并不是单单由价格决定,还受到购买者自身的状况、价值观影响。比如一个人在沙漠中困了三天,你要他出价100美元买一瓶水,相信他也会乐意支付。
再来说一下“投资”。
“投资”是指“为了增加将来的资本,而投入现有资本的活动。
”如何区分“消费”与“投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想要演主角的女演员,花钱使自己更漂亮其实就是投资,而为了满足让自己一直保持美丽的思想,其实就是消费了。
作者说,当我们消耗一笔钱的时候,我们最好想一下是选择消费还是投资,特别在投资的时候,我们要设想将来现金流量会怎样变化。
在上面三个概念中,“投机”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比如“赌博、赌马、彩票等”,几乎是要做好亏算的准备。因此,作者说,对于金钱,首先我们得要平衡好“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也要巧妙地控制两者。但有一点要注意,有一些人挣到钱却把钱放在了投机当中,很可能会花光自己的积蓄。
价值与现金流量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估算房子价值的方法,通过折现率可以倒算出一栋房子的价值。公式大体如此:
永续年金的现值=每年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利率)
但问题在于,市场也有失误的时候,在笔者看来,今天的中国房子的价格显然会远远高于这样算出来的价格,所以这种“受益现值法”显然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局限性。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看完这本书后,脑海中要有一个“现金流量”的概念。
比如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地带,我们会发现居然一杯咖啡可以卖到数十块甚至上百块,即使标价如此之高,但还是有人愿意花钱去买。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思路:
越是有魅力的地方,人非常多,也舍得花钱。所以即使咖啡价格高也能卖掉。
因为价格高也能卖掉,所以一些咖啡店愿意支付高额租金。
因为有了高额租金,这块地获得了较高的现金流创造力,地块价值也跟着上涨,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地块的高地价,其实是得益于它的现值流量创造能力。
关于“现金流量”,作者还提出了工资取决于员工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概率的错觉
概率学可以说一门“神之学科”,因为尽管是数学系的高才生,把概率论学得炉火纯青,但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因为在神的眼中,所有的人不过是样本之一。问题在于,任何人都很难客观地将自己当成样本来看,人们常常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估算错误。
关于概率的错觉根深蒂固,人们总是选择遗忘先验概率。作者举了一个例子,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有3000人丧生,但事件发生后,还有更多的人因为间接原因丢了性命。
根源在于哪里呢?911之后,许多美国人出行,不选择乘坐民航,而选择了自驾,因此在911发生后的两三个月内,美国境内因机动车意外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00人。每个人都知道航空飞机的事故几率比其它交通工具都低,但恐怖事件引起的空间恐惧感,将这个先验概率从人们大脑中抹去。
同样的道理,众人皆知,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比被雷击中的概率还要低,但为什么还有人会买呢?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解释说:“人们对于较低的概率会反应过度,对于较高的概率会反应不足”。也就是说除了理论概率外,还存在一个主观概率,而且在买彩票中奖这件事上主观概率还往往远高于理论概率。比如即使理论概率是千万分之一,我们每次每次买彩票是,可能会想着“说不定幸运女神只对我微笑”,这样感觉自己会中奖的概率是实际概率的281倍。也就是说,花钱时一定要防止陷入概率的陷阱中。
作者在书中也说了,创造现金价值大小的顺序是人、物、金钱,因为人可以创造出大额的现金流量,因此投资教育总是高回报的,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保持自己的健康,尽量使自己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和享受经历的能力维持更长时间。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具体应该怎样花钱,但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巧妙花钱的原理及避免错误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