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中学 张颖奇
“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这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备课的必经之路吧?每一个个文字借由我们的视角、语言架构、情绪渲染、个人经历,最终传达给学生,而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也会改变着我们的理解。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单元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所以教授这篇课文时,初心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新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陋室铭》一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自己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同时,古诗文的比例也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还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素养。
另外,结合本单元目标的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即: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实现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总体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本文中的运用(课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体现);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课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目标的体现)。
同时,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学会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且感受作者将情感、志向寄托于某一客观事物的写作方法。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
在确定了目标与重难点后,我设计了三大任务,从“读”切入,找到矛盾点(“陋”与“不陋”),最终直入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课标中在“阅读教学”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所以在设计“欣赏陋室,发现矛盾”环节中,一方面让学生们找到“陋室之陋”,但另一方面,学生们就会发现“陋室不陋”,从而找到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且零距离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别样的精彩”的人生启迪!
而要能直入刘禹锡内心世界,就不得不对当时背景资料进行解读,学生们以“陋室环境”为基础,以提供材料为把手,对于刘禹锡的形象感知就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打破“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的把学生变为了课堂主体,而教学难点也就轻而易举被击破。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课后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也有些反思: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较为简单,学生说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解。
其次,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作者在文中说到“何陋之有”,所以作者认为陋室真的“陋”吗?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作者对陋室的具体描写,说说作者的真心话。”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