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辈子之后:有目标,慢也能到终点

1、原文:蜗牛赛跑?听过吗?把蜗牛放在圆心上(直径33厘米的圆),让蜗牛的头指向任意方向,只要蜗牛爬出圈就算“跑完全程”,第一只出圈的就是冠军。是英国肯汉姆小镇每年都会举办的国际赛跑锦标赛,1995年至今,最好的记录是蜗牛“阿奇”2分钟出圈,相当于时速9.9米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自谦地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蜗牛——真的很慢,与之稍微不同的,是他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并且,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爬,从未停歇。

我:方向不对,走路白费,成功的路上不怕慢和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离职快3年了,我才找到新的方向,不知再过多少年,我能成功。

我以前写过几十篇情感文,但我渐渐发现这个社会不公道的事情太多了,身处波涛汹涌中,我无奈自己的渺小、只能随波逐流;我对大多数情感文的印象是:不能救火,只能在事后有病呻吟,于事无补。我要转行写技术文,我相信教育可以兴国,写技术文的过程加入德育的思想,与不公斗争,一点点前行。

明确的目标,朝着目标坚定前行,哪怕慢也终会到达,我完成过很多小目标,大学每年都拿奖学金、毕业先让自己赚钱吃饱饭,我还没完成过大的目标呢,希望我能早日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2、原文: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是“注意力”——凭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控制,这也是掌控自己比掌控其他更容易的原因。

——掌控时间有一种向外求的感觉,而掌控注意力则有一种向内求的感觉,人应当向内求,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它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和管制。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分配和利用时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虽然有了目标,但我现在也不愿意学习小学数学,再加上哄孩子、午睡、看书或者刷会抖音,一天的时间剩的就不多了,怎么控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呢?我将带着问题继续读这本书。

3、元认知

来自书友:元认知能力(思考方式、思路,像教练一样反复在大脑里追问为什么)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 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在我可以理解我逻辑。涉及逻辑就到有判断,有知识的架构,思维方式等。

一般来说,知识+逻辑 基本等于你的能力,知识让你知道那个东西,逻辑让你把东西和问题联系起来。碰到问题如果你连相关知识都没有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有时候碰到问题被别人解决后你才发现有相应的知识贮备,但还不能转化成能力,那就是你只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理解不到位、不深,也就无法实战了。

并且逻辑可以需要自身证伪,不断更新迭代自我的思维闭环!

我们说能力强的人比如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j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于是,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的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1997年作者意识到自己缺少思考方面的训练,于是跑到图书馆,反复研读《超越感觉》

2003-2010年,作者用了6年读的时间在新东方讲授英语,懂了逻辑的内涵和外延

2018年左右,发现贝叶斯定理已成为探索未知的因果推理工具。

2018年,作者开始批量研读脑科学领域的论文

4、时间是因果逻辑的核心——原文

有时间投入的事情,才有可能有收获,过去种下的因导致了现在的果。我从高中到大学、甚至毕业,我都是一个迷茫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工作就是为了生活,也没有要学好或者工作好的决心。所以今年我32岁了,依然碌碌无为,我若还是这个思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毫无坚持可言,再给我两辈子,我也还是碌碌无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