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1、想一想你一天有多少时间花在担忧上。
遇到事情,是担心的还是积极的正面态度?
2、回顾人生,我们无时无刻、持之以恒的在训练担忧的能力。
3、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不把人生寄托在别人的改变上,就是正向,就是积极思考。
问自己:“我接受吗?我真正能接受这样的##吗?”
4、我们什么时候承接了担忧的能量?
担忧的本质就是源于根深蒂固的负向思考的一种习惯。
负面经验捆绑住我们,让我们陷入低谷。
5、思考:我们不断的担忧,带来什么好处吗?我为什么担忧?从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来的?
思考:我是担忧的,还是不担忧的?在看待我身边的人时,我始终持有的是正面积极的态度还是总保有一种负面的态度?我是如何看待每一件事的发展的?我是往好的地方看?还是往最坏的地方看?
6、怎样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停留在思考层面,没有去做。不可取
人生只有两种行动:做与不做。你想很多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可控的。一、并不一定发生。二、即使发生,你也不知道结果好坏,你也控制不了接下来如何走向。
大脑思考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最终裹足不前。每个环节就像栅栏一样层层困住,寸步难行。
7、捕捉内在的那一份冲动,未来你采取什么态度?忽视or行动。
过多的思考、计划会成为一种负担。
让头脑称为朋友,而不是被头脑牵着走。
8、那么多担忧,让身体也不舒服。
9、担心阻碍我们去做很多事情。
去适应这个无常,有足够的灵活度去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听后反思:
突然觉得这样的模式回到了以前的教学生涯,每天备课,上课,然后写课后反思,不一定面面俱到,有反思总是好的。因为专家们告诉我们这些初级教师们,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很有可能成为名师。看来无论学什么都有同样的成功之路,或者应该说成长之路:需要我们从自身方面不断的反思。
回到老师的课:
1、想一想你一天有多少时间花在担忧上。
遇到事情,是担心的还是积极的正面态度?
我的一天从我儿子叫“妈妈,起床了”开始的。然后女儿也醒了。全职妈妈的一天生涯拉开序幕。监督哥哥,帮助妹妹,完成下楼前的穿衣洗漱上厕所所有工作。然后轮到我自己了。边洗漱边想着一天的事,思考着各类事的先后完成顺序,困难程度,对困难的事就会感到烦。事情特别多时,心情就会很不好。有时对孩子说话态度也就不是很好。
遇到事情了,我基本上都是持有一种担心的态度,较少能积极正面地面对问题。我总是怕我这么做会不会不好,特别怕婆婆觉得我做的不好。我会认为我这件事做不好了,我婆婆就会觉得我这个人“全无用”,连这么一点事都做不好。其实“全无用”这三个字不仅老是回响在我脑海,我老公也说自己经常被这么说,但他说不介意。可是我很介意,被否定我会很难受,我自我价值感很低,如果别人也评价我这么低,严重时我都会觉得自己不配活着,既然这么没用,还有什么资格活着。其实这三个字不仅是听婆婆讲过,也听自己的父母讲过,印象中父母亲说的时候是笑着带着宠溺的语气说的,而且能感觉到他们并不是很介意我没做好,可是我自己却觉得自己好差劲,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有时候,静下心来,不与婆婆赌气时,就会想自己真的完全没有用吗?一个肯定的声音,一个否定的声音,两个像在打架。其实我并不像“全无用”这三个字那么没用,也不是特别有用,至少现在还不是,就像小马过河里的小马一样,尝试了,才知道深浅,不害怕失败,就是离成功近了一步。
2、思考:我们不断的担忧,带来什么好处吗?我为什么担忧?从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来的?
我觉得我自己不断的担忧,所得到的好处就是不用负责任。在事情出现担忧时的结果时,我的内心就会说:你看吧,我就说了,会这样吧,我都已经事先预料到了,还这样,说明这就不是我的错。我不用负责任。都是别人的错,是外在的原因才导致的。所以我已经在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外在的改变上了,最后倒霉的是我自己,陷在这个模式里出不来。
为什么遇到事情就会担忧?从什么时候起呢?我不知道,可能从小就学会这项无师自通的技能了吧。也许父母的担忧传给了我,也许外界其他人和事的担忧也强化了我,总之我已经习惯用负向思维去思考很多事情。在遇事时,我会习惯性的多考虑到事情最坏的那一方面:“大不了……”。因为给了自己退路,所以有时并未那么尽心尽力的去做,热情也就不再,事后还会推脱责任。虽然现在比以前好了一些,有时也会用正向思维去面对,热情也会多很多。但是总体上还需努力,就像雁行说的“不能停留在思考层面,要去做。人生只有两种行动:做与不做。你想很多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可控的。一、并不一定发生。二、即使发生,你也不知道结果好坏,你也控制不了接下来如何走向。”所以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始发的激情,带着那一份突然涌现的冲动,去行动!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