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家人一起去参加了《汇华教练周》,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儿子在其中反倒比我们这些大人更享受,他完完全全沉浸在里面,感受这种被包容被欣赏的氛围。
他刚走入现场,主讲老师就让他在白板上画了两幅画,过程中他又跟教练周其他伙伴做了两次对话,快要结束的时候又做了一次小组长,还在台上发了一次言......
可以说他完完全全的充分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通过这个过程释放了许多学校教育带给他的压力,创造了他从没体验过的体验。
而我自己也在整个过程当中感受到,孩子的教育的确不应该只有学校和家长的参与,还应该有一些正能量的提高心智的社群参与。
我们大人往往会过于功利化,总是想去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说技能、工具、能力提升等等。
但是孩子却能够比大人更享受过程,他们在学校已经接受了很多的知识教育,他们缺少的恰恰是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像《汇华教练周》这样的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提高心智和认知能力的土壤,这恰恰是孩子们需要的,又是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缺乏的,也是我个人一直在寻找的。
一个下午的活动结束以后,儿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他变得更加能够理解大人,更加善解人意。我猜想是因为在这里,他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欣赏,他也充分地欣赏了其他人,这种能量的互动,打破了熵的局限。
熵指的是能量在一个单独的/不互动的范围内,会慢慢的冷却,直到消失,但是,如果能量一直在与外界交换,最终,这种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壮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能量,如果我们不与外界进行能量互换,这种能量就必然会慢慢的消失、冷却。
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种高质量的、密切的互动、交流,我们每个个体的能量就会越来越高。给每一个个体充能,不正是《汇华教练周》的意义所在吗?
晚上我儿子悄悄的问我:“妈妈,等我长大以后,汇华还存在吗?”我说应该会存在的,然后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他说:“因为我长大了,想去汇华工作呀”
我想他想说的不是去汇华工作,他想说的是,要在这样一个互相欣赏、互相促进的氛围里面工作,其实不仅仅是他想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和生活,又有谁不想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被滋养呢?
生命是一段旅程,充分享受过程当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活在当下就好。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无忧无惧,就是我们想要的状态。过程好了,难道我们还担心没有好的结果吗?
在《汇华教练周》现场的时候,我曾经就“以终为始”和“活在当下”做了一点分享,但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这里重新再阐述一下:
以终为始说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才能找到路径。这个是从a点到b点的距离,是一个水平面上的方向。
“活在当下”则是指当下每一个点都可以活得很深很透,说的是垂直的深度。
就拿同样的一个下午三个多小时,我们可以用在三个多小时打打牌打打麻将,也可以用这三个多小时看看书,还可以用这三个多小时去参加《汇华教练周》,哪一个的垂直深度会更深呢?在我看来当然是《汇花教练周》,因为在同样的三个多小时时间里,我既学习了,又体验了,而且还加强了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联结,这三个多小时被我利用的非常充分,它为我创造的时间价值远远高于我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价值。
曾国藩30岁的时候立志要成为圣人,他在水平面上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是他也是通过每一天做日课来实现这个伟大的志向,他不断加深垂直深度,已支撑自己在水平方向的发展。我相信他在每天做日课的时候,不会担忧自己成不了圣人,他只是一心一意的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如此而已。
这几天还是在看李善友教授的年度大课:其中有一段话非常的打动我:使命本身是一条命,使命与我们自己的生命互指,使命带领我们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找到我们的使命,使命和我们自己的生命之间会实现互指交流,使命与我们互相促进,但不要试图去控制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控制不了,我们控制不了我们自己几十年以后的生活,我们更控制不了自己身边的人以后的生活。
谁都不知道自己几十年以后会怎么样,我们能掌握的就只有当下、眼前,就只有眼下在做的这件事,全心全意的为它奉献,它最终会带领我们走向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