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背景线是在文革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的主人公“于而龙”回到故乡,去查询他的第一任革命妻子“芦花”的死亡之谜,而在这过程中不断去回忆追溯抗日、文革中的事情,并最终解开谜底的一个故事。
党代表,打下了江山,最终却被江山所打
这一群革命英雄主线是于而龙,但是在我看来更像是芦花——这位被一个开黑枪的人送去西天的人,最开始她来到石湖村是来逃命,她被卖坐包身工,在运往目的地的路上为了搭救同行的姐妹,被河水冲到了石湖的一户船家(于而龙家)这里,从此就开始跟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那个时候,地主当道,落脚的船家家里也清贫穷苦,家里母亲死后更是雪上加霜,二儿子于而龙为了还掉向地主借的母亲的棺材钱,在大冬天的时候,喝了砒霜,纵身一跃跳进冰窟窿里面,去抓一条石湖特产的红荷包鲤鱼,给地主家的二儿子去定亲。幸运的是鱼抓上来了,不幸的确是于而龙因砒霜毒气扩散,陷入昏迷;大哥送去了鱼,地主家却不认账,不愿意一笔勾销,还被抓了起来。重重的打击让此时的芦花看不到光明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我们的第一位共产党人士(赵亮)出场了,他从苏州西区过来,想要把那里的革命精神在这里点亮,第一个点燃的就是石湖村这一个船家,她给芦花留下的一句名言:他们的脖子也不是铁铸的,照样可以砍。让她慢慢的解放了自己的思想,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并被地主、日本称之为“复仇之神”。
芦花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双没看见、却始终在反复诉说的眼睛——明亮、澄澈,这一双眼睛既代表着光明、也代表着正义。在革命的里程里,武器、粮食、智谋都是他们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最开始的6把枪她们去向地主抢,枪到手了,却让一个小小革命者(小石头)牺牲在地主跟土匪之间的阴谋里。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她始终和人民群众心系心、靠在一起,去体谅人民群众的困难、去帮助她们度过困难,也用自己的枪去一下一下的痛击着鬼子、地主,她是一个善良和仇恨都异常鲜明的一个人,可以说她更能代表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她的带领下,最终跟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下来了那一片土地。
一场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另外一场战争的开始,正如毛爷爷所说,十月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在后面这样一个是非曲直无法分辨、黑白颠倒的时期,没有什么是正确的,也没有什么是错误的,因为芦花的坟挡了石湖村的公路,就被撺掇着去挖了她的坟。书里面提到,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未能够幸免于难。这仅仅是一个革命烈士的缩影,还有一大批活在世界上的,同样饱经磨难。
这惨痛的革命会让人不由得去思考:这个就是我们打下来的江山吗?也是在这样一场革命里,好多假的被抓了出来,但是更多的是真的也被当作假的抓了起来,无休止地折磨,看不到光明地折磨,有的人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从此灰了心失去了信心,而只有越来越少的人仍然选择去相信党,去跟背后的势力作斗争,所以它触及灵魂,10年时间,那么漫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下来的。
知识分子,博学多才却又一身正气
知识分子以廖思源这位工程师为代表,那个时代也有千千万万他这样的人,出国留学,学成再归国。小时候家里爸妈总爱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当时只知道以前能够读书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读书,她们的大学生活是对知识的探讨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上,现如今,大学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虽非名义上而却像是一种普及教育,专业和工作的不对口变得越来越普遍,再加上就业环境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除开知识的学习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含金量不高的社会实践板块,或者纯粹的玩乐,两个四年之后的对比,自然显而易见。前段时间听到说让我们去脱掉孔乙己的长衫,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虽然不愿承认,但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质量确在不断下降。这肯定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毕竟我们都是在探索一条未知的道路,教育怎么样才好,我想这个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标准。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格。这位工程师跟于而龙共同经历批斗后却又在风暴结束后打算离开,留下是因为那个工厂是他跟于而龙合作创建起来的,不能够让他一个人去承受因工厂而遭到的红卫小将们的严刑拷打,即使在老伴不堪折磨离世之后他也仍然选择的留下,离开则是在一切都过去之后因自我早已身心疲惫便选择了逃离。离开之际,他在机场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握在手心。收藏泥土,这个是很多离别故土的人会做的事情,相当于留作念想,也许这个对于从小都生活在中国的我来说是很难去体会到那种对祖国的热恋、留恋的,但却仍然是他对故土的无限热爱,若不是这份强烈的爱,他又怎么会离开国外的良好发展前途而回到祖国这荒漠一样的环境里去开辟僵业呢?最终在飞机抵达广州要进行中转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留下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余生。学有所成,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在这位工程师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学习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同伴的有难同当的担当,对祖国建设的不求回报的奉献,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人民群众,淳朴真诚
人民群众无疑要以老林嫂作为代表,她只在书的最后面的地方出现,但从她身上却看到了那种朴实无华的品格。抗战期间,她是候补游击队员,但艰难的情报是她在送;抗战初期向地主抢枪,抢到手人却被抓,是她在儿子和枪中间选择了要枪;是她在芦花生下了女儿因战事紧张而决定扔掉的时候,进行了反抗并承担着大部分抚养这个义女的责任;是她在最后于而龙被打倒,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的时候,她去到处奔走相告,希望能够减轻对他的惩罚,看清楚善良与丑恶;是她在芦花的坟遭到破坏之后,在夜晚的时候悄悄地将她的尸骨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埋葬起来。她决计不是在抗日前线冲锋的人,但是却因为她让士兵们的心里充斥着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让前线的人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去跟敌人拼死抵抗,她是那么地善良和淳朴,在后期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她的心灵仍然跟芦花的眼睛一样,异常的明亮,异常的清澈,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默默无闻的坚守着自己心灵的道德准则。
反革命派,披着羊皮的狼
反革命派以王纬宇为代表,他厌恶家里人给他介绍的政治婚姻,爱上了一个貌美的船家姑娘,最终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抛弃掉对自己全身付出的人,甚至于在最后强奸自己的亲身女儿;他跟于而龙做了四十几年的朋友,表面上是一个忠于党的人,实际上在战争岁月,一次又一次想跟他哥结合消灭掉石湖支队,文革期间,表面上是一个跟于而龙称兄道弟的人,实际上却煽动红卫小将一次又一次的想要把他们消灭殆尽,他极度的善于伪装,表面上忠,背地里叛,表面上好,背地里阴,让这个跟他相处了四十几年的人直到最后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
书里面对他的塑造特别的成功,一开始就会让你猜测出他就是那个凶手,但是却又从来不挑明他就是凶手,就跟书名冬天里的春天一样,大雾弥漫、似透非透,像走在迷宫里一样,直到最后才揭露真相。
青年人,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年龄
青年人这一代既有高歌、叶珊这样的红卫小将,也有于莲、于菱、柳娟这样的正义一方。
高歌是于而龙的专职司机的儿子,刚开始的时候于而龙对他栽培有加,让他近到厂里工作,后面又让他回到学校去学习,还顺利坐上了一个小干部,但是后面因于而龙人员整顿,又重新调为了厂员,他便因此而怀恨在心,后面文革爆发,他靠着批斗的路线一步一步地走了上去,位高却像一个提线木偶一般,被身后的人操纵着,他们是缺乏思考而又冲动易怒的一方,不管红的白的,只有有人挑拨和引导,就跟随着对方的思路去了,叶珊也是其中的一位,她是王纬宇和那个船家姑娘的女儿,因为围湖造田她关心鳗鲡鱼的繁衍,也因为王纬宇的抛弃,从小就在寻找自己的亲身父亲,她关心鱼群的繁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即便如此,仍然在王纬宇的引导下,将芦花的坟撬开了,仅仅因为王纬宇告诉她芦花是她爸爸和妈妈的第三插足者,并非什么革命烈士,可能关系到自己这一生的屈辱,所以就变得更加易于冲动,但是听到线索之后却少了一份求实探索的步伐,所以变得容易被人牵引。
另一方,也许本身也是受害者的家属,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或多或少能够自我思考的能力,她们不惧怕黑暗势力,用自己的价值观、行动去跟黑暗势力作斗争。柳娟这个漂亮的舞蹈演员对于菱爱情的坚守——当于菱因为画作被要求到沙漠里关闭的时候,她仍然守护着这个并不接受他的于家,每周按时过来,到后面发现于菱的妈妈有夜班的时候,也主动的要求去接她跟她一起回来,最终感动了于家,接受了她。于莲是一个画家,在那个被红卫小将大批特批的革命烈士、专题里,她仍然在用她的画笔去刻画出真正的革命精神。她们或许本身就是被批斗的对象,但是在那样难以坚持自我思想的时候,能够坚定自我的想法,明辨是非,也是一种勇气。
我们作为新的一代的青年人,大概也要做这第二种人,不盲目的从众,多去思考,有自己的一个道德判定尺度,这样相信走完你的一生,后悔也会减少不少。
冬天里的春天,起初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后面明白过来他是在寓意着那个时期的革命事业,深陷寒冬,却仍然春天在如期将至。前面部分看起来是压抑的、迷蒙的,这个大概也是作者写作的成功之处,黎明之前的黑才更加的黑,而后半部分因一切谜底都要慢慢揭开,看起来就舒畅了许多。可能现在这些书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看,但是仍然不影响他成为一本好书,去记录那样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