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在犹太人漫长的流散岁月里,阿拉伯人已经在巴勒斯坦定居并且长久的生活。赫茨尔曾经认为,因为犹太移民普遍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在巴勒斯坦复国会给当地人在文化水平上带去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当地社群的进步。因此不但不会遭到当地人的反对,甚至会受到欢迎。不知道你怎么觉得,在我看来这个论调有点儿“大东亚共荣”意思。
事实上,赫茨尔判断错了。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地区数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当地阿拉伯人的警惕和强烈的不满,直至发展为流血的暴力活动,双方成为了不共戴天的存在。由于当地居民中阿拉伯人占据了大多数,作为当时统治者的英国政府,采取了偏袒阿拉伯人的政策。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时,英国人还公开声明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1922年时,在丘吉尔的主持下,划出了巴勒斯坦约四分之三的土地首先建立了约旦国。然后在1937年,英国政府委任皮尔勋爵领导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将剩余的巴勒斯坦地区中划分20%的土地给犹太人来建国。虽然比之前预想的土地少了太多,但犹太人还是接受了。然而,阿拉伯人不同意,他们誓要把犹太人赶进大海。1939年,英国人再次向阿拉伯人妥协,出台了一份白皮书,规定未来五年内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的数量不能超过7.5万。我们知道1939年是欧洲二战的开始,未来五年内,当纳粹在欧洲大肆屠杀犹太人时,犹太人最重要的逃生之门却被英国人关上了。
英国政府的态度让犹太人陷入了重大的矛盾之中,纳粹是犹太人的大敌,英国人与之作战;阿拉伯人是犹太人的对手,英国人却站到了阿拉伯人这边。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主要领导人本-古里安说:我们将像没有白皮书一样与英国人一起同纳粹作战;同时像没有战争一样反对白皮书。
造成犹太人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是纳粹,可是如果没有白皮书的限制,也许会有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对于阿拉伯人的愤怒,我也能够理解。不管犹太人的祖先在这里有过怎样的生活,但现在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世代生活的家园,平白无故的要在自己长年生活的地区成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怎么也不可能默默接受的。于是,双方的恩怨自此而始,直至今日也尚未彻底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