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代,我们被告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琴棋书画,期待着能样样精通,全年无休地出了这个课堂进那个课堂。小小年纪,跟着老先生,诗词歌赋,摇头晃脑地背着,尽管全然不懂词句背后的意义;待到该上学了,出了学校的大门,又被送进了思维的课堂。讲台上,老师激情四射,从头、脚的数量推导出同一个笼子中究竟有几只兔子几只鸡,我们却在讲台下馋涎欲滴地想着,下课后能不能吃上个大鸡腿?
我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却输掉了童年的快乐少年的无拘无束。
长大了,十年寒窗苦读,我们又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千军万马挤上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起三更睡五更,甚至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没日没夜地历尽千辛万苦,就为了能考上大学,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让人生能从此有一个好的起点。
终于考上了大学,甚至考上了全国顶尖的大学,以为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再没有新的起跑线要去超越了。可是,不行,人生永远有新的起跑线等待着你:考研、第一次参加工作、结婚、生孩子……哪一个不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吗?
一个朋友的女儿,从小学习诗歌朗诵,钢琴小学毕业就考过了中央音乐学院九级。爸爸从上小学开始一直陪着学习奥数,高考前数理化三科都是一对一辅导,最终赢在了起跑线上,被国内顶尖高校录取。大学的前三年,女孩仍是刻苦勤勉的好学生。大四时,朋友给女儿推荐了几所美国常青藤高校,希望女儿能去深造,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但孩子终于还是反抗了。
在大四刚开学不久的一个平常日子里,朋友突然就联系不上女儿了。找到学校,老师、导员也并不掌握情况。只有孩子的一位舍友反应,说孩子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一直在研学佛学方面的知识,时常和她们提到四川某著名佛学院。
种种迹象表明,孩子应该是去了四川的这个佛学院。朋友一家立即赶了过去,但面对着成片成片依山而建的几乎一样的房子,根本不知道女儿会在哪里?森严的佛界净地,外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朋友两口子束手无策,叫来几个成都的朋友,开着车在佛学院出入的必经路口守了两天两夜,终于看到了女儿的身影。但女儿不肯上车,平静而倔强地告诉父母亲:“这是我的选择,我不会跟你们回去的。这儿是我生命的新的起点。你们走吧。”朋友想强行把女儿带回家。女儿挣脱,悠悠地说:“你们这样把我带回去了,我还可再出来。我的人生已经不再需要起跑了,这儿就是我的归宿。你们还是回去吧。”
面对女儿的淡定漠然,朋友只能心痛地看着女儿的背影隐入那层层叠叠的红房子中。
很不喜欢“起跑线”的说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经过的每一个路口每一段旅途,都有无限的风光等着我们去慢慢欣赏。
阿尔卑斯山上立着一块标牌:“慢慢走,欣赏啊”。它提醒着人们,不要急着赶路,要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生活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兜风,不要匆匆忙忙地急于一驰而过,要停下来,慢慢欣赏这一路美丽的风景。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不再懂得静静地享受生活。
人生匆匆几十年,我们不要急于跑步而过,一次又一次寻找着起跑线,把丰富多彩的生之旅途过得了无生趣。这是一件多少遗憾的事啊。
其实,慢慢走,享受沿途的风景,才是人生一种别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