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刻苦学习中国古建筑。
从张克群老师的古建筑科普版《树木与房子》、《记忆与传承》等系列小册子起步,逐步升级到李允鉌先生的专著《华夏意匠》,甚至还有兴趣听清华大学的中国古建筑史这门课程,我的兴趣就这样一天天高涨起来。
清明小长假前一周,我决定坐着高铁去首都,目标是拜访两个博物馆——古建筑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紧赶慢赶,到了古建筑博物馆门口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临进馆前在路边小店要了一份最快上桌的拉条子,端上来一大盘,粗粗的面条拌着五颜六色的西红柿、洋葱、牛肉丁,好吃不好吃无所谓,一扫而光。
换了票走进博物馆大门已经是三点半,距离关门下班还有一个半小时,我心里有点懊悔。
博物馆共分为六个展览区,除了“亲耕耤田典礼”(帝王带着文武百官集体向农耕文化表达重视和敬意的仪式)临时展览外,其他几乎都是我之前预习过的内容,因此看起来非常轻松和喜悦。
五点钟准时闭馆,我也正好全部浏览一圈,心里有底了。
这次定的酒店在天坛公园附近,去哪里都很方便。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原因,非常好的房间带一份自助早餐,只需要人民币八百多一天,几乎打了一个对折。
在大堂办理手续,服务员还给房间免费升了级,感谢感谢。
放下沉重的双肩背包,痛饮一整瓶的水,稍作休息,我决定不能浪费时间,出门再去逛逛。
目的地——南锣鼓巷。导航说只需要二十分钟骑行可到。
大街宽阔,很支持自行车出行,到处都有和机动车辆分离的自行车专用道。
起初我无知无觉无意识,一不留神骑进了机动车道,反反复复跟一溜烟儿的大公交、私家车擦身而过,非常紧张,心说怎么不见其他自行车?
后来才发现街道宽阔的无边无际。主干道除了有六车道的机动车辆以外,两边还有绿化带隔离出的非机动车道。
记不得哪一次出差或者旅游,走到这里已经累的几乎断腿。如今手里握着自行车,恍然间有种本地人出门遛街的自信满满。
一路向北,经过“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两边竟没有想象中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概因为距离故宫太近的缘故。在这里看到很多四合院,其中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王府级还不少。
到了南锣鼓巷已近黄昏,人山人海,这里已经成了美食集中营。
大概这里集中了从全国筛选出的大批优秀大学生,目测十分钟,发现这里穿梭流动的年轻情侣面相斯文,穿着得体,举止大方,谈吐合适……就这么简单的要求。
南锣鼓巷的大门已经被限制单向进出,我实在懒得人挤人,随即返回。
回去还有500米的游泳项目要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