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伊丝》卢梭笔下的自然是怎样的?

《致爱洛伊丝》无疑是一本在十八世纪开创新的浪漫主义哲理小说,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让人们为之动容,也随之思考了当时封建婚姻制度和社会所谓道德观念。显然,这本书讽刺了这样的观念。卢梭作为启蒙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认为人的情感先于理性,“用情感来使他的的理性臻于完善”,因而在卢梭的观念里,朱丽和圣普乐之间那样纯粹的无瑕的男女爱恋之情,是合乎人性的。另一方面,卢梭也提出了“理性也就是自然法”这一观点。在十八世纪这样一个理性和启蒙主义流行的时代,卢梭将自然和人性相贯通,主张尊重人的一切自然的合乎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返还自然”这一观念也恰恰照应了卢梭在《新爱洛依丝》中大量自然环境的描写。

从表层来看“自然”是法国乡村的生机勃勃,景色优美;是宜人的日内瓦湖,空气纯净的阿尔卑斯山,也是朱丽那富有浓郁田园气息的花园和情趣盎然的乡村。(原文见于《新爱洛依丝》第四部分书信十一、书信六。)这些表层的自然风景是卢梭笔下的理想的社会状态以及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也可以洗涤人的心灵,朱丽和圣普乐在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时,内心也是欣喜和放松的,同样的,这些自然美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小说主人公的心境的变化。

从深层次来看,结合卢梭的哲学思想来看,朱丽和圣普乐在树林里面幽会其实正是二人的情感符合自然的表现,他们虽然是社会道德之下的师生恋,是封建社会中的跨阶级恋爱,但是就二人的内心的情感来看,它是符合自然人的自然需求,是合情合理的人性的表现。所以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就与主人公的爱情相映射,而在圣普乐与沃尔玛夫妇在花园的对话中(第四部分书信十一)沃尔玛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建造一个与自然原生别无二致的花园——(草丛碧绿,短短的,厚厚的,间有欧百里香、芳香草、茉芥兰纳香以及其他的一些芳草……我时不时地看到一些密实的矮树丛,阳光都无法渗透进去,宛如密林一般;都是一些木质较软的树木,枝头被弯到地上,扎根地下,宛如美洲的红树一般。在较为开阔的那些地方,这里那里不对称地、无序地长着一些零星的花草,有玫瑰花、覆盆子,还有一些灌木丛,如丁香树、榛树、接骨木、山梅花、染料木和三叶木,让人看了觉得此处像是等待开荒的荆棘丛似的……所有这些小路,两边都是清澈见底的小溪在流淌,时而还要切过小路流去,忽而流进那密如蛛网的花草丛中,忽而汇入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大水流中,水花四溅,闪烁不定。我还看见有几处泉眼,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有时还可见一些深深的水渠,水清如镜,水中映出的景物清晰可见。这时候,我便对朱丽说道:“我现在总算明白了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了,不过,这随处可见的流水……”)

随后,圣普乐又提到了城市里面富豪对于花园修缮的看法呢——(还重金聘来一位破坏这儿自然环境的建筑师,当他踏进这个简朴而不起眼的地方时,他是会嗤之以鼻的!他会鄙夷不屑地让人把所有这些一文不值的东西统统拔掉的!他会把一切弄得整齐划一!他会把小路修整得漂漂亮亮,大路辐射,树木呈伞状或扇形,栅栏精雕细刻!篱墙饰有花纹,呈方形,且有回转!草坪上必须是英国的细草,且有圆、方、半圆和椭圆等不同形状!美丽的紫杉将被修剪成龙形、塔形、小丑形和各种各样的怪兽形!花园[插图]里将摆放着漂亮的青铜花瓶和漂亮的石雕水果!……”)

这两处对比表面上是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造自然的呆板僵硬,实质上是暗示着自由发展的人性和被社会道德约束的人性的对比,“返还自然”这一观点的提出就说明卢梭认为的人必须要回到大自然里面去,把人的本性还给人,同自然一般,人性本来就是美好的,完善的,是社会的种种道德规则约束玷污了自然人性。朱丽和圣普乐自由恋爱的合乎自然的情感的人性在社会道德和封建制度的“美德之下”被压抑,也正和圣普乐嘴里富豪的园林修缮方法相呼应。所以,卢梭笔下的自然在深层次上指的是合乎自然的人性和人与人之间自然生发出来的完美的高尚的爱情,这也正是朱丽后来死亡的原因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