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Phoeb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90783/
这本书一开始看竟不像毛姆的作品。
首先这是看的第一本他的历史小说。记得看过哪本书中讲过关于年轻人要不要写历史小说的话题,忘记了,是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还是《人生的枷锁》中?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莱昂纳多,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脑海中浮现《忍者神龟》),是毛姆最感兴趣的国家。
而佛罗伦萨,是鲜花的城市,但丁和薄伽丘的城市。
(感觉毛姆感兴趣的心爱国家太多了,东南亚,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没有不感兴趣的,毛姆是多么热爱生活充满无尽好奇和求知欲旺盛不竭啊!)
小说开头比亚乔和姐姐关于要送比亚乔外甥皮埃罗去给马基雅维里当差一事的对话,儿子在母亲眼中的完美和纯洁无暇,母亲对儿子的溺爱和舍不得放手,颇有巴尔扎克小说的感觉。连书中房东太太塞拉菲娜这么绝顶美好的名字,都和巴尔扎克一篇非著名但个人非常喜欢的神秘小说书名同名,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毛姆已经完全内化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不自觉会流露出来?而在三十四章中,马基雅维里对皮埃罗的一番为人做事的长篇大论忠告,难道不会联想到付伏脱冷对拉斯蒂涅那番振聋发聩、披肝沥胆的话语?
再往下看,有些讽刺挖苦的话语:“女人总是要说话的”,“上帝创造了女人,是为了让她们成为男人的帮手”, “女人是世界上最没有责任感的动物”,“一个有头脑的人是不可以让自己对女人的欲望来干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正经事业的。” 通过尼科洛 马基雅维里之口,传说中的有“厌女症”的毒舌毛姆又回来了。
而佛罗伦萨共和国时节马基雅维里和驻守在伊莫拉的切萨雷 博尔贾公爵之间的斗智斗勇,一个是研究人性和政治的学者,一个是足智多谋、神秘莫测、行事诡秘、运筹帷幄的公爵: “他的计划,如果没有到要最后实施的时刻,是不会拿来跟人商量的。” 语言机警犀利,看来也挺过瘾。
公爵与反叛然后讲和而签署了协议的将领们之间的斗法,真有点意大利版的“权力的游戏”的意味呢,如果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也是情节跌宕起伏,权力此消彼长,勾心斗角,扣人心弦,你不禁猜想着故事到底会怎样出人意料地发展,怎样结局。而书后封上的内容简介并未剧透,所以很吊人胃口,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却远远出乎你的预料,让人大跌眼镜。
看到公爵带着队伍去赴将领们的“陷阱之约”,走在山脉和大海夹道的路上,队伍在白雪皑皑的高山和碧蓝色的大海之间蜿蜒行进的壮观景象,脑海中浮现的是《权力的游戏》中马王或龙母的浩荡队伍。
共和国使节还小打小闹地要勾引人家老婆,使出计谋支使丈夫去教堂在圣徒骸骨前呆一晚上去求子,然后自己好和人家老婆有机会暗通款曲,让别人“喜当爹”,第十八章和神甫的一段对话也很精彩。想起三言二拍里的《火烧红莲寺》,区别在于一个是把妇女送进寺庙,一个是把丈夫支使去教堂,相比还是中国古代妇女自由更大些。
怪都怪那些愚蠢又好面子有着脆弱自尊心的可悲男人,从来不认为生不出孩子是自己不育的问题,还觉得是自己不幸娶了三个老婆都无子嗣。而子嗣代表着继承人,要不然,奋斗一辈子的房产、土地和财产还有爵位,都要拱手传给别人,而对女人来说,子嗣代表着地位和资本,是重要砝码。
跟电视剧《红高粱》中一样,极其重视封建礼教的大嫂也不得不为了自己利益和地位,为了和两个叔叔争家产,为了不因没继承人而被驱逐出家门,无奈让九儿和余占鳌生孩子。跟今天的嫁入豪门的女星要为延续家业开枝散叶生儿子,看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啊。
看这本书的过程想起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中的上校,同样是四分五裂的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使国家统一,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富裕和繁荣稳定。而公爵是年富力强受命运青睐的,所向披靡;上校却英雄迟暮,无力回天。虽然在尾声中公爵最终在新一轮的权力游戏中也战死沙场,毛姆多次提到命运。
这本书格局恢弘,人物众多又各个鲜明,写得从容不迫又胸有成竹,浑然天成。觉得甚至比他那几本严肃小说如《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还喜欢,那几本感觉都是为了一个追求一个至高无上、虚无缥缈、纯碎绝对的模糊理想,往里面套人物角色。主题重复,颠来倒去反复说。包括他的几本“女性小说”,觉得浅显了些,而游记也稍显重复,就那么几个他喜爱的主题。这本小说完全没有这个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主题重复啰嗦的问题。
爱读书讲究生活舒适审慎世故沉默嘴巴紧闭像刀锋像一条直线的马基雅维里身上还是有很多毛姆的影子啊。
书名是《过去和现在》,全书开篇第一章只有一句话:“世事变化再多,也不过是在重复历史而已。” 多么像常说那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联想到今日的国际局势,像译者所说:“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五年中,中东和北非地区看到了推翻萨达姆 侯赛因的第二次海湾战争,让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垮台的内部起义和外部干涉,以及叙利亚内战。其结果是,独裁者被推翻了,或陷入困境,但是整个国家和地区却陷入了持续的动乱和战争之中。邪恶势力迅速膨胀,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人民饱受残害和痛苦,背井离乡,成为难民。”
历史就是一种重复。
------------------------------------------分割线-----------------------------------------------------
小小的激动下,看到关键赴约时刻,马基雅维里被公爵叫走,分身乏术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最后竟合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竟然猜到了,谁是孩子的父亲。而最后的结局也够出乎人意料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爱情诚可贵,艺术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而他在遭受挫败,自尊心受损,之后的一系列恶毒报复心理,真是令人脊背发冷。
而把现实中的受挫转而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肆意报复挫伤自己的人,在虚幻中寻求心理慰藉和满足,这也是许多作者常做的事:“一个人能够体验到的最高快乐,是从事创造性活动而带来的快乐。” 这大概也是毛姆创作剧本时的真实感受?
而把想勾引人妻的欲望,最后归咎于愚蠢轻信的丈夫对妻子没有妥善看管而“慢藏诲盗”:“如果他对她进行了妥善的看管,我就会明白没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而且我也不会去尝试了。” 这种无赖论调也是够了。
书中竟然还有那句“抓住一个人的心先抓住一个人的胃”,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