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朋友聊天,他问我每天怎么到学校,我说先坐车,后步行。他又问我每天步行的里程,我说一个单趟大约六七里,也就是说加上零零散散的走,每天大约步行里程数在十公里。他说很不错,但告诉我,仅仅走路是不行的,还要有其它的运动加进来才更健康。我对他说的理论是这么理解的:在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身体状况还可以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增强我们身体的素质。他以自己为例,每天早上打一个小时左右的羽毛球,晚上走八到十公里路,他还说准备参加今年的半马比赛,还劝我今年要继续参加半马活动。
看得出来,朋友尝到了运动的甜头,不敢说热衷于运动,最起码运动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天天坚持,也会有收获,就拿他打羽毛球来说吧,他说天天在室外打球,偶尔也有高手走过来和他们交流一下,有些甚至惊讶于没有教练,他们球也能打得这么好。可见熟能生巧,就会无师自通,这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一样的。或许在此过程中,自己悟出的某些道理或技巧,比教练和老师教的更深刻更有见地,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技艺已到炉火纯青之境了。所以,我接受朋友的建议,今后不仅要健步走,还要坚持其它运动,包括力量型的健身,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恰好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类为什么要运动》,很有意思,摘抄部分内容在这里,算是给自己增加运动量的一个理论支持。文章说
“为了能够获取足够的食物,我们的祖先需要跋涉更远的距离,尽可能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这让古人类必须一直运动才能维持生存,而我们悄然继承了这些机制,如果久坐或长时间缺乏运动,一系列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将会威胁我们的健康。与我们的远亲猿猴不同, 演化使我们依赖上了运动,而我们必须使身体不断活动,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仅仅是黑猩猩,红猩猩、大猩猩和倭黑猩猩也过着像儿童寓言里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每天行走大约3千米,大猩猩和红猩猩的行程更少。尽管活动量很少,但它们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对人类来说,这么点活动量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每天行走的步数少于10 000,会增加心血管或代谢疾病的患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中,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或电视机前,与患病风险增加和寿命减少有关,即使对于会去运动的人也是如此。有人甚至认为,运动有助于人类大脑进一步增长, 演化已经把我们变得需要依靠运动才能促进大脑正常发育了。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会释放促进神经发育和大脑生长的神经营养分子,众所周知,这些因子能改善记忆,延缓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
“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出,我们得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类的生理活动。人们往往把运动作为减肥的一种方式,或者把它当作一种有益健康的日常行为。不过, 运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必不可少的。 减肥反而可能是运动无法带来的健康益处之一。我们的身体已经演化到每天都需要大量体力运动的状态,因此运动不会使我们的身体消耗更多,而是使运行状态更好。
“代谢组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肌肉运动时可以向体内释放数百个信号分子。对于这些分子的生理作用,我们才有些初步了解。我们知道,耐力运动可以减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锻炼肌肉可以降低类固醇类激素——睾酮、雌激素和孕酮在静息状态下的水平,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经常运动的成年人,生殖系统发生癌变的几率相对较低。经常运动有助于降低我们在清晨时分的皮质醇水平(一种应激激素),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将葡萄糖输送到肌肉中以肌糖原形式储存起来,而不是变成脂肪。经常运动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敏感性,避免感染,尤其是当我们年老以后。要记住,即使是轻微的活动,比如从坐着改为站立,也会使肌肉产生相关的酶,从而清除血液循环中的脂肪。
“我们从狩猎采集群体那里能学到的是,运动量比运动强度更重要。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都站立着,每天需要进行2个多小时的体力活动,其中大部分都是步行。我们可以不开车,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爬楼梯等方式,让我们的屁股远离板凳。
“与对抗演化相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身体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或许更容易做到。”
也就是说,运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不仅不能丢弃它,还应该加以发扬光大,因为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有效促进我们的脑发育,减缓身体器官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