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新个体创业导师以来,遇到很多学员,尤其是80-89之间的这群人,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甚至深耕在传统行业,但都意识到要拥抱互联网。
意识没有错,刚走第一步都在IP打造这里卡壳了。
想当年,我们80后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进入五百强的企业很了不起,但现在这个个人粉丝经济的时代,反而是你是谁,更值钱!
在传统职场奔跑很多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斜杠青年,既然想出来,都是期待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挂钩,但在线下待久了,真的会在“我是谁”(树立IP)上卡点。
包括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最初拥抱线上的时候,我的脑子依然念叨的是:我,曾经是万科的人、我,曾经是复星的人,是他们成就了我,但我以后如何成就我自己呢?
踩了很多坑,我也终于熬过来了。今天写篇文章来港一港。
踩了很多坑,我也终于熬过来了。今天写篇文章来港一港。
正文
01 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就是没办法去构建IP
论职场经验,技能能力,在大职场待过的人,真不是盖的!
但是一进入新个体领域,为啥就是干不过实际上技能不咋地、工作经验也不系统化的个体创业人呢。本质的区别还是新媒体的思维。
我管你啥五百强,互联网给了新个体创业者干倒巨头的勇气。一些大IP李佳琪、李子柒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这些大IP太遥远,但是看我们身边,明明是微商,她就变成文案赋能高手,一手教你写朋友圈文案变现,一手教你做微商赚钱,轻松月入过十万。普通人都羡慕得流口水。
如果你可以让这一小撮人知道你、跟随你、为你买单,这其实也是超级IP,只是影响力范围大小而已。
但是在传统职场苦哈哈的职业经理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不甘心当“吃瓜群众”,纷纷“揭竿起义”,一个一个跃身跳入互联网的海洋。
我遇到的---所有的传统职业经理转型或者化身斜杠青年的案例,一开始都要经历一个“有力无处使”的阶段。这是非常正常的,必须要经历的。
第一个卡点就是啥是IP(标签=IP),那么啥是标签?其实是搞不清楚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牛逼哄哄的背景,又是管理出身,又是擅长市场,到了这里什么都想拿出来,什么都展示,就是什么都没有,有种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很不聚焦。
这里大家会犯两个方向的错:
1、梳理好所有的经验背景,然后拼命做减法,做完减法就发现太简单了,曾经过去十年职场的光环全没了;
2、梳理好所有的经验背景,就成了N个标签:职场导师+销售变现力讲师+管理团队赋能讲师!反而大而空,没有差异化。
1)、关于精准定位两个核心: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2)、三个维度,找到你的优势标签:
A)身份标签:从职场/生活/专业三个角度包装自己的身份标签;
B)能力标签:个人成就/亮眼数据,赢得他人信任
C)市场标签: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
02 我的个人IP究竟是应该2C还是2B
第二个卡点就是,我的IP应该卖给谁?
到底是对C端个人,还是B端平台/公司?
这里面其实会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你卖的是什么IP?如果你是做健康顾问,最终卖的是护肤或者保健产品,大多数都是面对C端,如果你是做企业战略咨询,那么面对的肯定是企业端,也就是B端。
第二,B端和C端的差异化要理解,B端由于服务的特殊性,容易建立壁垒,客户切换成本很高。C端相对建立壁垒不容易,用户切换成本相对低。
所以根本差异在于服务对象的不同:个体群体VS组织群体。两个用户群体的根本差异,在于产生两种不同的生产形态。
虽然用户需求复杂多样,覆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但落实到C端产品上,往往解决的是某个具体的需求。B端产品服务于组织,组织的需求不是从单个用户需求点出发,而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连接和延伸。
所以很多职场人转型去打造个人IP,去做对应的客户群落位的时候其实应该充分考虑的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力。
这里在梳理的时候,应该产品化“个人IP”,并且针对垂直领域细分(千人千面)。同步进行核心战略制定位:个人/企业IP精准定位,持续输出快速传播,从而连接资源及人脉并产生盈利。
03 变现通道何去何从
定位(人设、以及销售的产品)梳理好了,那么就需要一个身份输出(对应平台)的通道,用产品和运营来留存用户。
那么,第三个卡点就来了?通道在哪里?
看起来通道是眼花缭乱的。
如果去做内容输出,知乎?简书?公众号?今日头条?到底从哪里下手?
如果去做短视频,剧本、素材、造型、拍摄、剪辑、运营等怎么做?
是不是花钱学一堆回来再看哪个适合自己呢?
我还真的花了一堆钱,这个学那个学,最后还是得做断舍离。
这里面所有的人都需要考虑一个时间管理的成本,如果你已经有了目标,无非是合理的分配这些目标,不同的时间当中拿到一个结果(分目标)。
如果目标不清晰,想做的事情又特别多,本职工作又不能迁就你的时间,那就需要做平衡,要么就是辞掉工作,要么就是工作之余再找时间平衡。
其实变现通道真的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是,如果你成为某一个领域的KOL,为自己的专业或者本职工作背书,先有名誉和身价,资源和金钱也会随之而来。
我以前就是心太急,什么都贪全,很多平台搞了一通。
最后总结了三点:
第一要自己擅长的;
第二你要熟悉里面机制的;
第三要自己去运营(我自己曾经花几千一个月让别人运营,不走心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最后我还是自己运营了)。
找准平台,平台只是是一个漏斗的流量口,它是把公域流量引流到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微信、公众号、社群)。
平台与用户连接,最终引流过来,无非三个层面:利他、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你的内容上,利他则是除了内容,还可以通过产品来展现。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越垂直,越有价值。
结尾
新个体这班车,很多已经半成功或者已经成功的传统行业的人,都想搭乘,因为成功的人都是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但是所有的卡点还是思维的跨越,跨过去了,又是了不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