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掉的鱼,是选择熊掌的代价

01

昨天,在去吃午餐的路上,小芮说:“妈妈,学而思期末考试成绩比老师说的85分高,你答应过可以让我夹娃娃的。”隐约记得答应过夹娃娃的话,但不确定是为什么,好吧,记性不好,也只能认了。

夹娃娃就在餐厅旁边,在等待上菜时,小芮坐不住了,边往外看边说:妈妈,我去看看有没有新到的娃娃。于是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了。

过了几分钟,把观察到的情况介绍了一番:新到了一款粉色兔子,超可爱,玩的人也不多。

吃完午餐,提议先去夹娃娃,她说:妈妈,我改变主意了,不想夹娃娃了,我想去沃尔玛选别的礼物。

在超市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一套美美的笔,还送给了我一支。

后来问她:为什么放弃了夹娃娃,而去选了一套笔。

小芮认真地想了想,回复:夹娃娃就像赌博,风险太高了,我可能什么都夹不到,之前也去夹了几次,钱花了可什么也没得到。可是买笔就不一样,买了就是我的。

这时,脑子里蹦出一个经济学词汇--机会成本。

选择了夹娃娃,便是失去指定某一款礼物的所有成本,夹娃娃有风险,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也可能什么娃娃都没有,但也失去了选择礼物的机会;

选择了礼物,便失去了夹娃娃的机会,但是夹娃娃的风险太大,相较于夹娃娃,还是礼物比较实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熊掌,失去了鱼,放弃掉的鱼便是选择熊掌的代价。

在生活中,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我们不过是,在做每一个选择时,不断去权衡哪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最小,最后便选定它。

在引导小芮的一番对话中,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油然而生,很多时候,远不如她理性。

整个过程中,都在细致地观察,她在不断地权衡和对比,最后选择了她认为最合适的选择。

后来,心里默默问过自己:如果小芮提出要求,能不能礼物和夹娃娃都送,会同意吗?

应该是NO。

真实的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做唯一的选择,从感性上可以让她两者兼得,从理性上必须让她过早地学会选择,平衡选择的利弊。

02

昨天晚上,和一群妈妈们等着孩子们下课,同桌的妈妈问:你为什么要写作和阅读呢。当时的回复是:写作是为了让自己静下心去看书,准备九月的考试复习,后来慢慢养成习惯了,也不想停下来。

无论是写作、看书和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投资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时,因为学习,让自己跳过了原有的思维去思考。

因为了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可以从稍稍专业的高度,去观察孩子选择的动机和思考,不断引导和提升她的思维能力;

因为阅读过心理学的书籍,开始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站在自己踩过的坑里,帮孩子去跨过或是提前预警。

上周深度拆读了一本《非暴力沟通》,受益匪浅。也许我们本是非常驯服的长颈鹿,可是说着说着,让双方变成了两只豺狗,互相撕咬。如果你也有亲子、夫妻、婆媳等人与人的矛盾,不妨去读读,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同的读后体验。

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投资自己?

因为无所事事虚度的光阴,便是我选择投资自己的机会成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