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一直是人与人之间,生存与发展之间的一条必要纽带。而社会越发展,越多人就会发生交流障碍和沟通无力感。小到一个家庭的互相不理解,埋怨爱人,父母不懂你,大到一个民族和国家之间一言不合就唇齿相激,刀剑相向。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自己独处,也不愿意把自己说给谁听,而这往往也是一些“说了也没用”“对牛弹琴”的故事背后,造成的后遗症。而到底谁能为这个结果买单?是别人不懂你,还是你的暴力沟通,让别人对你望而却步,敬而远之?《非暴力沟通》一书,像曙光一样,让很多对世界和他人充满怨气的人,看到了希望。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自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暴力沟通的根源就是我们往往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淡化个人责任,却意识不到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
文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观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对他人的主观评价,当成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对方心生不悦,甚至以为你在批评他。例如: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观察事实),米奇花钱大手大脚(主观评价)。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日常的语言风格,确实趋向于第二种。我会说“你心里根本没有我”,却不会表达“我过生日你没给我买礼物”。当我评价对方,回复的往往是争吵和质疑,如果我能表达客观观察,或许得到的就是合理的解答了。为什么我们总能和陌生人相敬如宾,却和爱的人斤斤计较,总是争吵?或许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面对心中所爱,过于感性和主观,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缘故吧。
二、感受:清楚地表达感受,别判断,在表达感受中,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在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中,“感受”越来越多的被淡化。古代的文人骚客无论是国仇家恨,还是恩爱缠绵,都在诗词歌赋中表达的透彻。那时,爱是浓的,恨是烈的。现在教育中,小学的我们就知道,要让父母省心,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的感受被压制着。青春期的我们被灌输,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要随大流,不能特立独行,我们的感受像石头一样被打磨着。工作后,社会教会我们,你的感受不重要,领导和客户的感受才重要,我们的感受被忽视着。久而久之,很多人已经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认为表达感受是羞涩和丢人的,使得自己把情绪放在心里被七情所伤,别人却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表达感受不清楚,说“我感觉很好”,让人很难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再或者把判断当感受,引来误解。例如:说“我觉得老板很卑鄙(判断和想法),就不如“我感到不满(感受)”。书中给出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仔细翻看,作为借鉴。
三、需求:是我们情绪背后的原因,常被我们忽略或者以批评的方式提出,结果就引起了对方的不理解或申辩和反击。
你明明可以说“我感到心烦意乱,因为我今天生理期,需要被呵护,(表达感受及需求)”话到嘴边,却成了“你怎么这么懒,家里就这点儿活,你也不干(忽略自身感受却批评对方)”。不要总认为是别人不懂你,你不说,别人如何知道你的感受以及需求呢?为什么相爱的人之间会缺少理解?或许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一个有用的表达方式和大家分享:“我感到…….因为我……”
四、请求:请求要具体,而不是命令,给对方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别让对方以为你在强迫他。
曾经,我也是一个在爱里撒泼任性不讲理的主,无论对方怎么做,我的脑袋上始终刻着三个字-“不开心”,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干着急。再或者颐指气使的说“你去把碗刷了”一副“仗着你喜欢我,我就无条件欺负你”的状态。通俗点说,别总端着,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吵个面红耳赤难分输赢有意义吗?提出方法把问题解决,做点让彼此受益的事,才是王道吧。
总结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爱,看重彼此的感情,不把能量都用在指责对方上,而把视线放在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当冲突要发生时,客观的问问自己,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他的感受如何?他有什么需求没被满足?而我能做些什么? 当情绪被关注和倾听,需求被重视满足,争吵自然会平息。
这本书也很大程度改变了我的沟通方式,让我明白当初的自己那么爱生气,都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现在我把评价变成了观察,不再隐藏自己感受,让对方了解我的喜悲, 收回批评,改成需求和请求,告诉对方,如何才能搞定我眼下的情绪,并当他有情绪时,挖掘需求并满足,而不盲目自责或争吵。这大大降低了我的生气几率,而提升了幸福度。
希望读过此书的你也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获得爱、和谐和幸福。让懂你的人,遍布四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