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幼儿园举行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淼淼问我是否参加,我问是否有他的节目,他说有,我问是什么,他说是团体操。我想想说:没有你的个人节目,妈妈就不来了吧,来的话还得请假,挺麻烦的。淼淼不愿意,坚持要我参加。无奈只得答应孩子,可内心却没把这件事当回事。
第二天,一上班,开始忙碌。因为要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最近的心理状况,一上午都忙于设计调查问卷,就这样,很快就到了下班时间。猛然想起上午参加宝宝幼儿园活动的事,看看表,时间早过了,即便去,他们活动也早已结束。虽说心里感觉有些对不起淼淼,可想想也觉着没什么,毕竟没有他的个人项目。
下午,照例去接淼淼。从班里走出来的淼淼明显有些不高兴。我问:“怎么了,看起来,淼淼有些不高兴呢?”“妈妈,你今天上午为什么不来啊?”“你是因为这事不高兴吗?”“当然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有来的吗?”我问,“当然了,来了好多呢”。“妈妈向你道歉,这次是妈妈错了,妈妈忘记了,原谅妈妈好不好?”,“不好”淼淼竟然说。我一愣,一般情况下,淼淼都会原谅的,可这次……显然在他心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猛然,想起上次他们班“三·八”节搞活动时,在淼淼旁边的一个小朋友,一开始父母可能有事没到。当时那个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和爸爸、妈妈做游戏,看起来心里难受极了,幸好老师走过来,看到了,就问是怎么回事。孩子有些难过但又有些怯怯地回答说自己的妈妈没来,老师安慰说:没关系,一会老师忙完了,就过来和你一起玩。听老师这样说,小朋友的难过的心情看起来有所缓和。当时,我真得很感激他们的老师,因为无论如何,老师的替代多少安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虽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那个小朋友明显情绪不高,总感觉他有些怯怯的,说不清为什么。很快我便忙着和淼淼活动,心中对那个孩子的关注渐渐减少了许多,只是偶尔抬眼看一下他,而他也一如继往地让人感觉怯怯地,不由心里就有些泛酸。突然,耳边传来一声“阿姨,我妈妈来了,淼淼,你看,我妈妈来了”那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兴奋。抬起头,刚才地那个孩子正拉着自己妈妈的手,小脸兴奋的仰着,看着妈妈,并且一再地向周围的同学及同学的妈妈介绍着自己的妈妈,此时,对于孩子来说向别人宣布:我妈妈来了,显然是最重要的事。向周围的同学介绍完后,孩子便拉着妈妈去找老师了,嘴里在喊着“老师,我妈妈来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注意了一下那个孩子,明显刚才那种怯怯地感觉没有了。
还记得,当时我心里一动,来参加活动这件事可能在大人眼里并不是一个大事,可能大人眼中的很多事都会这件事重要,在对于孩子来说,这件事在此时却是他世界的全部。当时,我很庆幸我到了,可今天……,显然,在淼淼眼里,我的错是多么不可原谅,因为在他的世界,妈妈今天来参加活动这是一件大事,不可替代,而我却让它被替代了,想起当时淼淼看不到我,而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父母陪伴时的那种心情,我心里后悔极了。什么事能比让宝宝快乐更重要呢?可我却因其他的事忽略了,我真得不可原谅。
想想,在宝宝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几乎都认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们的身上,关心他的吃穿,他的身体,他的一切。可事实上,我们的心中还装载了很多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如:事业、金钱……也正是这些所谓重要的事会在不经意间抢夺我们对宝宝的关心,而我们却不自知,甚或会埋怨宝宝的不懂事,不体会我们的辛苦,总拿在我们看来很小的琐事来烦我们,而殊不知,我们看来很小甚至不值得一提的事在宝宝哪里却是他的世界的全部,他的精力的全部。一件事情的大与小真得没法客观地去评判,因为它只是相对于这件事在某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比重。我们不也时常有这样的经历吗,自己认为天大的事,在别人眼中却是小事一桩,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件事情在我们彼此的世界里所占的比重不同。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孩子呢!我们似乎更善于在需要孩子以孩子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就让孩子成为孩子,而需要孩子以大人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就要求孩子成为大人。我们似乎习惯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判断一件事的价值所在,来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而全然忽略了这件事在孩子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用孩子的评价标准来说这件事是否重要,全然忽略了孩子的世界是和我们大人的世界不同的。扪心自问,我们真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宝宝身上吗?
因此,在对待孩子时,让我们多想想这件事在孩子的世界占几分吧,让我们放下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吧。爱孩子不难,懂孩子才是真得难,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需要我们真正把孩子的事放在我们内心的首位,而不是名誉上的首位。
宝事在你心中点几何,让我们用心的天平来衡量一下吧。走进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孩子的世界。
(备注:我决定将以前的旧文陆续搬到这里来,正式以简书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