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中国当代艺术家,1957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后赴德留学,现生活在慕尼黑和上海。她从事摄影、装置、策展、新媒体、写作及讲学等活动,并且在各领域都取得了极大成就。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实现了完美蜕变的王小慧,早期坎坷的经历和后期的卓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骄傲的女子,充满了贵族的骄傲。这种骄傲不是体现在言谈举止中,而是体现在精神世界中。
也许在特定的时间,外部世界能够让她感到失败与挫折,但是在精神世界中,王小慧是不可战胜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和困难之后,她还能够用照相机,充满激情去寻找这个世界中的美丽。
她在艺术札记《无边界》里写道: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人生创伤可以是一种财富。要能够把人生的痛苦转化为艺术,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女人,我可能会希望痛苦越少越好,幸福越多越好。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会说痛苦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
王小慧所说的痛苦,指的是那场带走她亲密爱人的车祸。1986年,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青年教师,王小慧和爱人俞霖一起来到德国做访问学者。1991年10月31号,在德国的圣灵降临节里,一场车祸带走了俞霖,带给王小慧难以承受的痛。那一年她34岁,和心爱的人结婚刚刚5年。
在车祸中受到重创、倒卧病床的她,苏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机完成了自拍。拍下自己破碎的脸。她躺在病床上用100个唇印的吻印在宣纸上表示自己最后的告别。
因为整个脸都伤得很重,鼻子是粉碎性骨折,面部还有多处伤痕,所以做100个唇印是很艰难的事。但她一夜没睡觉,断断续续地做,做完时嘴唇已经浮肿。这是她竭尽全力为丈夫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几乎用尽了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他的爱。
她多次在书中提到,日常随身物是日记本和照相机,正是这两样东西,陪伴着王小慧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一边旅行一边拍照的日子,至今仍是王小慧最艰苦但也是最美好温暖的人生记忆。
曾有记者问她:假如你出门不带相机是一种什么感觉?王小慧回答:你只要设想一下走路时一只眼睛被捂住时的感觉就行了。
王小慧而立之年时,曾在爱丁堡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错综复杂的轨迹仿佛脚下的人生路,条条都在闪光。很难说选哪条更好,生死劫难后王小慧不再犹豫。
那次车祸是王小慧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她明白了必须争分夺秒做真正想做的事。可以说,在那之后,她的整个人生态度、人生观都改变了,也是她的艺术进步和飞跃的一个关键点。
作为女人,她算是苦命女子,年轻守寡,她朗读自己的书会潸然泪下。在德国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绝不是只因为那些曾经发生的悲剧。梵高说,艺术家需要痛苦来滋养,王小慧对这句话非常认同。
她说,在经历了亲人与好友的死亡,甚至自己也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死亡”、“生命”这两个主题就成了她思考与创作的重要命题,因为对生与死有了新的体会,所以对这个主题有了新的诠释和创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把经历,特别是痛苦的经历变成艺术的养料。很多人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不幸而被打垮,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所以,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能力把自己的经历作为养料创作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厚重感和质感,而不是轻飘飘、无病呻吟或哗众取宠的。这也是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王小慧对摄影充满激情,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经历了生活的大喜大悲,她为了艺术继续透支着生命。她珍惜独处的时间,因为这时才有最佳的创作心境。
她说:我没有条件躲到小岛上去创作。我唯一能做的是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工作,但这对健康非常有害,没办法,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
王小慧自喻为《小木克奇遇记》里的小木克,这个特别喜欢跑的小男孩得到了一双"魔鞋",穿上它可以跑得很快很远,却永不能休止,即使在海边被一堆晾着的渔网挂住,无法脱身,摔倒在地的小木克双脚仍在空中蹬个不停。
事实上,正是因为拥有小木克不停奔跑的精神,王小慧才让自己的生命从苦难里开出了绚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