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所有美好的品性中,幽默是很受人们推崇的一种优点。
然而,幽默需要极大的智慧。
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才能把幽默感融入到骨子里去。因为智慧的人,可以跳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站在人生的制高点来关照自己的整个一生。
1 弥衡击鼓骂曹
如果‘幽默’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还会觉得幽默是一种优点吗?
汉末,政治动荡,群雄并起。为了在激烈的领土争夺中获得一席之地,很多集团领袖纷纷招贤纳士,笼络人才。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原本出身卑微,实力最弱。然而,他却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消灭了二袁,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成功统一了北方。
这其中的原因与他求贤若渴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曹操招聘人才不拘一格,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
这些被曹操笼于麾下的人才,多数受到了很好的礼遇。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年纪轻轻就名扬四海的人物,被曹操间接杀害了。
他就是弥衡。
弥衡,字正平,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杨修等人亲善,今山东德州市人。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他曾经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
这样的一个狂傲之士,与生性多疑的曹操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曹操听说弥衡很会击鼓,于是就招他为鼓吏,命他在宴会上击鼓。然而,弥衡一向看不起曹操,从来没把曹操放在眼里。
一天,曹操命弥衡为宾客击鼓,想要羞辱他一番。
按礼仪,弥衡需要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鼓吏的衣服。可是,弥衡却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他把自己浑身上下的衣服脱个精光,一丝不挂地站在众人面前,慢慢去过鼓吏的衣服穿上,为宾客击鼓。
击鼓结束以后,他又面不改色地穿上自己的衣服,扬长而去,留下一脸懵逼的曹操和宾客。
因为这件事,弥衡彻底得罪了曹操,被曹操送到了黄祖那里,惨遭杀害。
对于弥衡的狂傲行径,你会把它认为是一种幽默吗?甚至你可能会认为他的“幽默”是愚蠢的自杀行为。
为了逞一时之意气,白白丢掉性命,值得吗?
可是,我想说的是,作为文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骨气总是要有的。尽管它会在生活中给你带来很多坎坷和磨难,但至少,你的人性和廉耻没有丧失。
在尊严和利益面前,弥衡用他的“幽默”告诉了我们该如何抉择。
2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对于苏东坡,我想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他的豪放词,他的旷达和超脱,他的乐观积极,是后代无数文人争相歌颂的对象。
按理,这样一个“聪慧”的人,会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可是,洒脱如东坡,也有自作聪明的时候。
这要从他与好友佛印谈起。对于佛印,世人知晓的不多,其实他也是一位颇有文才的人。要不然,骄傲如苏轼怎会和他成为挚友了。
一天,苏轼心情郁闷,便去找佛印谈心。
见到佛印,他劈头就问:“大师,您看我是什么?”
佛印缓缓答道:“我看施主乃是如来金身。”
苏轼一听,哈哈大笑,说:“我看你了,像一坨狗屎。”
佛印听后,却并不生气,只是微笑不语。苏轼却以为自己辩过了佛印,得意地走了。回家以后,他还把这件事与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说起。
谁知,苏小妹却冷笑一声,骂自己的哥哥自作聪明。
为何?佛曰:心中有佛,所见即佛。心中有何物,所见即何物。苏轼说佛印是“一堆牛屎”,那不是说明,苏轼心中装着“牛屎”吗?
现代人,因为各种利益的考量,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拿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别人,中伤别人。甚至,还故意曲解别人的一番好意,让世间人心逐渐变得凉薄。
试问,当所有人看别人都是“一堆牛屎”时,我们自己又好到哪里去?
当所有人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时,这世界还有美好和公平可言吗?
3 金圣叹的"怎么吃出核桃味道?”和“好疼”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对于金圣叹,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爱“批书”,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李白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的“评点”独辟蹊径,出语不凡,成为后世很多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然而,“评点方法”后人可以模仿,金圣叹的人品却无人敢模仿。
金圣叹颇有才气,然而却自负甚高,经常嘲笑其他读书人愚蠢无知。他的许多行径荒诞不经,在当时和后世都颇具争议。
其中最受人争议的就是他“嬉笑怒骂式”的“幽默”。
公元1660年,顺治帝驾崩,举国哀悼,金圣叹却撰写哭庙文,冒犯皇帝,不久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处以极刑。
面对这样的人生结局,金圣叹却表现地坦然自若,仍然不改“幽默”性格。
临刑前一晚,他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会是什么金银财宝的秘密,于是高高兴兴地拿来纸笔,递给金圣叹。
谁知,金圣叹大笔一挥,写到:“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狱卒哭笑不得。
第二天,金圣叹被押赴刑场,处以极刑。谁知,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幽默如“金圣叹”,竟然用自己的死把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逗笑了。
试问,在生死面前,古往今来,谁有金圣叹的旷达和超脱?即使苏轼转世为人到清朝,怕也会自愧不如。
幽默的品性,人人都希望拥有,然而,一旦面临严峻考验时,谁还会这样收放自如吗?
中国历史上,“幽默”的文人很多,但很多人的“幽默”不过是滑稽和搞笑。
因为幽默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