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今年第一年上幼儿园。
幼儿园专门拉了个微信群,群里是班里二十来个娃的爸妈和园长老师们。一天孩子们在园内的几个小时里,老师就时不时往群里发孩子们的照片。
小叶子的妈(也就是我表姑),因此变成了一个重度手机患者,幼儿园开学两周,小叶子不在身边的时间,表姑就抱着手机不撒手,生怕错过一张老师发的照片。
这天表姑不开心,拿着手机一直叹气。
一整个下午都愁眉苦脸的表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师发的午休后游戏照上看不到小叶子。表姑反反复复地看那几张照片,每个细节都放大了仔细看,就是找不到她的宝贝小叶子。
表姑想着小叶子是不是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好,又想着是不是老师不喜欢小叶子才故意不拍小叶子的照片,对诸多可能的想象折磨了她一整个下午。直到晚上接回小叶子后,一看孩子还是高高兴兴的,才勉强放下心来。
原本表姑以为,小叶子去幼儿园对她来说是一种解放,因为她终于重新拥有了大把的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结果她非但没有解放,反而开始整日地担忧发愁。
“小叶子在幼儿园适应吗?”“小叶子会不会想我呀?”“小叶子有好好吃饭、好好睡午觉吗?”
这些疑问折磨着表姑,哪怕开学已经两周,小叶子已经在幼儿园交到了新朋友,每天去幼儿园都相当兴奋又积极,表姑还是止不住自己的担心。
◆安娜不是一个全职妈妈,而是一个将工作和家庭平衡得很好的超人妈妈。上班时间为了事业打拼,下班时间又要陪伴孩子,说不累那是逞强,但同时也充实又满足。
孩子四岁时,安娜得到了一次升职的机会,这对她来说千载难逢,只是条件是需要她到另一个城市里培训两个月。为了能让安娜安心,婆婆专门从老家赶来照顾小孙女。
结果安娜离开不过一周多,就因为担心孩子而寝食难安,终于,她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提交了申请调回的报告回家了。
事实上,婆婆把孩子照料得很好,安娜的家人们也都支持安娜给自己两个月提升自我。哪怕知道,自己暂时离开孩子也没有关系,安娜依然无法停止自己的焦虑。
——因为安娜自己,无法离开年幼的宝贝。
百度百科上,有一个叫做分离焦虑的词条。词条里写: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在这个仔仔细细地解释了分离焦虑的成因与应对想法的词条里,分离焦虑似乎只出现在因逐渐长大而需要和父母分离的孩子上。
不过现实,看起来并不是这样的。
开学之初,有一条令人捧腹的微博上了热搜。
发笑之余,这条微博揭示了一种常态。
——对于分离,家长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分离焦虑。
依恋的情感是相互的,孩子会觉得离不开家长,家长也会觉得无法离开孩子。分离焦虑,并非孩子们的专属名词,许多家长也深受其扰。
经常听到孩子们抱怨,说父母总是在操不必要的心。一旦孩子的生活脱离了他们的视线,似乎就会产生无数负面的可能。他们持续性地担忧着,一点小病小痛都能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
在分离这件事上,父母所展露出来的厌恶与恐惧,远远要比孩子激烈得多。一手抚养长大的宝贝,逐渐羽翼丰满,一点一点离开父母构筑的温馨小家,这个过程是注定的,对父母而言也是唏嘘的。
父母舍不得孩子住校,舍不得孩子去另外一座城市上大学,舍不得孩子工作后搬出家中。这些舍不得带来的分离焦虑,从孩子第一次踏入幼儿园开始,始终影响着为人父母者的情绪。
有些父母能控制自己的焦虑,放手让孩子自由生长,有些父母却难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焦虑逐步转化为了控制欲。而控制欲,恰恰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应该出现的一个名词。
也有一些家长,在与宝贝日复一日的相处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就像安娜,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了难得的升职机会,这种条件反射般的牺牲并不是必需的。哪怕那机会并不会影响到宝贝的健康成长,但因为与孩子分开的焦虑,还是让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有一日将走出父母的臂弯。
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克服分离焦虑,勇敢放手,才是爱自己、爱孩子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