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真是一种顽固的病。
走过他曾经居住的那座老院,会忍不住扭头望一眼。
这是他亲手盖起来的房子,砖腿,土坯,看起来像他94岁的年龄一样老旧。
做了一辈子的匠人,盖了一辈子的房子,也在自己盖的房子里住了一辈子。
一辈子应该是很重的一个词,但他的一辈子,这样两三句也就概括完了。
终其一生,他最大的功绩不过是艰难而顽强地养育了众多的儿女。虽然不曾让他们享什么荣华富贵,但吃饭穿衣、上学婚娶,也没有和别人拉下步子。
94年的岁月,他经历过各种战争,动荡,饥饿,困窘,但他没有说过。在他六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给最小的儿子娶了媳妇。按农村的说法,“手里的事都了了”。
事是了了,但账还有。而且,农民没有退休金,他不愿向别人伸手,所以就歇不下来。
好在他身体还好,瘦小,精干,七十多岁照样爬高上低。虽然每天都是与泥土瓦块打交道,但头上的蓝道道白毛巾,身上的黑色中式衣裤,不论新旧,永远干干净净。
他向我借过一次钱,100块。因为干活的工钱还没要回来,而亲友家有丧事需要上礼。
我给他的时候,没想过要他还,我是他的儿媳,不是和儿子是一样的吗?虽然在这之前,每一次给他钱,他都是一连串的“不要不要”,但这一次应该不一样吧。
过了些天,他的工钱拿回来了,说要还钱,我没要,他也没多说什么,却把钱给了他儿子,说:“娃都多了,我要一碗水端平。”
1993年,我娘家妈妈病重,在北京住院。有一天,他拿给我2000块钱,让我给妈妈送去。那时他已70岁了,我知道这每一分钱都是他汗水和着泥土挣来的,不肯要,他一向含蓄寡言,即使急了,也只有一句话:“到了医院,钱就是命。”
对于花钱像流水一样的癌症,2000块钱救得了命吗?知其不能而为之,只在尽心。
26年前,我的儿子满月那一天,他给我50元钱,说,“你嬷岁数大看不了娃了,给娃买个学步车。”刚刚满月的娃娃,哪里会坐学步车,但我知道,他是在尽心。
还有家酿的柿子醋、自己腌的香椿菜和碾的红辣椒面,不是买不到,也不是多么值钱的东西,但因为有一份心意在其中,他递给我的时候,是那么自豪、欣慰和满足。
他识不了几个字,给人干活算账,只要上了百,靠的是自己创造的计数法。他写的“105”,其实是“150”,如果是“156”,他会写成“1056”,所以他的账本,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不识字也许局限了他的眼界,但无损他的宽厚和包容。子女多,不仅吃苦多,受累多,家里的矛盾也多,但他不指责,不抱怨,只一味压榨自己,希望从自己身上省出更多补贴子女。
我曾经以为那是无原则的软弱。后来有了子女,才慢慢知道,牺牲和奉献才是为人父母的原则。
他生养过九个子女,其中三个被送了人。这肯定是他心中的隐痛,但从未对人提起。很多年后,被送到山里的一个儿子辗转回来认亲,当时他已70多岁,知道自己管不了,希望家里的兄弟几个能照护照护,但他没法说,只能沉默地听着子女激烈辩论,眼神随着同意或反对的意见忽明忽暗,小心翼翼又惴惴不安。
在他逐渐老去的那些年里,我不止一次怀着心酸,看着这样的眼神被粗糙的生活磨砺。
分家的时候,有兄弟因为地基问题起了争执,我不忍看他在其中左右为难,主动放弃以使他得以解脱,他说:“一样的娃,使不得。”可除此以外,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后来,催我们买地建房就成了他的一桩心事。可惜,直到他最后离开,我们的房子也没有盖成。
给他买衣服,买助听器,买新被子,不管买什么,他一概反对,说:“快要入土的人了,花这钱干啥!”给他留钱,是让他自己花,但他都攒着,已经上了大学的孙子孙女,每年过年,还会收到他给的压岁钱。
有一回,一个孙子领着对象回去看他,他给第一次见面的孙子媳妇400元。我一听,便知道他是倾囊而出了。以他的脾性,如果有500决不会给400,当然,如果有400也决不会给300。我让儿子给爷爷送点钱,他那时尚小,不能理解父子之间为什么还要推来让去,觉得这是一种虚伪的礼节,我也无法向他解释,为什么“老子给娃要钱,比吃屎都难”,只能等他慢慢长大自己体会。
一直到八十多岁,他还劳作不辍。是婆婆病了需要人服侍,他才呆在了家里,扫地抹桌,做一日三餐。婆婆去世后,他一个人生活到老。那么多的子女,他谁家也不去。给他拆洗被褥、衣服,他不让,说:“咋能让你洗?”但毕竟年纪大了,争不过,只好含着眼泪看着你去洗。
他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中的一个,面对生活的狂风骤雨,他的奋斗和挣扎显得那么卑微脆弱,微不足道。但在臣服和顺从之外,他有自己的执着和坚守,比如对人情礼数的看重,比如不肯麻烦人,连累人。
他活了94岁,到死,都没有主动开口向子女要过一分钱一件东西,人家说这是刚强,可是,每想到这个,我都会有海一样的悲伤。
他是我没有血缘的父亲。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比这一次做的更好。
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说,初九,是个好日子,对后代好。
好不好,实在无从说起。我只知道,从此,世间少了一位父亲,多了几个孤儿。
所谓的孤儿,都已经五六十岁,看生死亦是寻常。况且,94岁算是高寿了吧,于人于己,都是一个不错的交代。
他一辈子都是这样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