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时候意外我加了小学群,段子般的开端并没有持续太久(偶遇了姑姑的孙子),一开始有点搞不太懂他们的走向(每加一个群基本都是这种感觉),就默默潜水。
后来大家开始慢慢聊小学,聊这个谁谁谁干过什么事,聊那个谁谁谁现在过的怎么样,太多的回忆一下子涌入脑海。
可以说,小学的时候是整个童年我最开心的时光,上学的时候跟着同学玩跳绳玩翻绳,课间的时候揣上几毛钱到大师傅那里买几根辣条,互相交换着吃。
中午的时候再从大师傅的“小厨房”里取回早上放的饭,吃完饭,五六个人就在讲台上玩摸人,一个人带上红领巾,一定是要两三个人确认完全看不见之后才能开始游戏,蒙上眼的小伙伴站在讲台下,其他人就在讲台上,被抓住的就退出游戏。
放学的时候也不像初高中,回寝室或者直接回家,几个人一定是要约去后山玩个尽兴才回家的!虽然已经七八年过去了,但是曾经在“小厨房”里玩憋气或者围观班上男同学在校门口的池塘里钓龙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破旧的窗户和教学楼,
校门口那棵百年的老槐树,
看着和气实则凶巴巴的大师傅,
坑坑洼洼的小操场,
还有每年春秋就爬满蜈蚣的下坡,
那个语数全能的班主任蔡老师,课间共享的一毛五毛辣条,
这一切都成就了那个心心念念愿再重来的童年。
初中之后,除了同校的,一起住宿的,其他的还真的没怎么联系了,遗憾的是,那个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互相能留下的联系方式只有“有缘再见”。
不幸的是,初中同班同学没有一个小学同学,最近的也是隔壁的,也很幸运的是,最后和一个小学同学同寝一年,但是这种感觉和小学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高中之后,除了发小,小学同学已经没有联系了。但是偶尔还是会从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们的消息,哦,原来,他已经放弃了学业,她已经订婚了,那个竟然结婚生子了。
虽惊讶,却感叹,过得真快。
刚在微博上刷到一段话“985.211的看不上普通本科的,本一的看不上本二的,本科的看不上专科的,专科的看不上大专的,技校和卫校互相嫌弃,这是人潜意识里抹不掉的。”
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高中毕业的看不上初中就辍学的,读大学的觉得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一定混的不怎么样,还在读书的觉得结婚生子的人生已经败了一半了,虽然觉得太过绝对,也太过无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存在的。
但其实,慢慢和他们聊着聊着,这种想法就被慢慢推翻,在很多事情上他们看的比自己更透彻,在生活质量方面,其实他们过的也比我们这群穷学生好。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有点失败。
高中的时候,慢慢觉悟那会儿,就一心想着,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读书,以后绝对不去流水线,不去工厂,起码做点有智商的事情。
临近高三,班上的空位子也越来越多,在墙角堆了一排,那时候也会想,以后一定要好好混啊,起码要比这些人过的好吧。
然而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piapia打脸,在清一色大学同学刷屏“期末求高分过,不挂科”,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初高中同学发“哪哪哪一游”,配图极尽奢华。长叹一声,唉,当初似乎在十字路口拐错角了。
后悔么?有点,但是从没有回头路可走,也知道这条路可能比那条路更适合自己。
他们不懂我们被各种化学物理公式、被语文古诗词英语单词语法折磨的痛苦,我们也不会懂他们面对家里的压力,小小年纪面对初出社会的难堪。
前段时间和秀妍聊天,她说其实有很多人很怕北京,我奇怪,怎么会,北京也不是猛虎,也不吃人。她说,其实很多人觉得北京容不下他们,他们在这里找不到容身之处。大抵意思就是这样,原来我看《城市梦想》的时候,都会感概,北漂不易。但是其实自己不会有太多共鸣,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懂他们看似欢笑背后的艰辛。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期的《城市梦想》,讲的是一个姑娘北漂创业,当面临婚姻问题和创业危机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天桥上,放身大哭。
那个时候,我有点懂了,可是又不懂。我知道,只有等我自己面临像她一样,没有退路的时候,我才能真的感受到那种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