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沐枫
2024第32/100篇原创文章。全文1648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网上闲逛时,突然看到一门超吸引人的课程。
心想:哇!这个学了肯定有用!
然后毫不犹豫地点击了“收藏”或者“购买”?
就像是在超市里看到打折商品,不管需不需要,先扔进购物车再说。
然后呢,日复一日,你的收藏夹或者“已购买”列表里,课程越积越多,有的可能只看了一两节,有的甚至还没打开过。
每当夜深人静,或者偶尔心血来潮整理收藏夹时,看到那些静静躺在那里的课程,心里是不是会闪过一丝愧疚和自责?
“我当时为什么要买这个?”
“这个课程好像很有用,我怎么还没开始学?”
“这么多课程,我到底应该先学哪个啊?”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你并不孤单。
我们肯定会疑惑: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想法、目标,就是不行动呢?
继续阅读,让我们一步步揭开这层面纱。
你将会发现,解开这个谜团,不仅能为你的行动找到动力,更能引领你踏上一段充满启发与成长的旅程。
1、斩断幻想,立即行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贪心”时刻,想要一下子掌握所有知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现实是,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学完所有东西。
而且很多人的内心都藏着个“最佳时机”的幻想,觉得改变这事得等到万事俱备,东风也到的那一刻。
可他们自己往往没意识到,这不过是场自我编织的美梦,骗自己再等等,再看看。
就像《爱情公寓》里的曾小贤,总说:“等我事业有成,房子车子都有了,再去追胡一菲。”
可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才算“事业有成”、什么时候能“更自信”、什么时候才算是“准备充分”呢?
这些模糊的概念,就像海市蜃楼,看着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
真相往往更直接:我们做一件事的自信,是行动给带出来的。
不迈出那一步,不摔几个跟头,不尝到点甜头,那份“我能行”的感觉,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凭空生长。
与其在等待中消耗时光,不如现在就动起来,说不定,改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2、调整预期,拥抱现实
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些过于理想化的自我标准,甚至带有一丝完美主义的色彩。
就像《欢乐颂》中的安迪,总是期待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表现出色,无懈可击。
就拿写作来说吧,我们在学习写作课程之前,可能梦想着上完课程,短时间内就能妙笔生花,迅速成为一位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然而,当现实未能如愿,便开始自我质疑:“我写的东西不够好,是不是没有写作的天赋?写作这条路太难了,我可能真的走不下去。”
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预期,往往成为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沉重负担。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让它更加贴近现实。
《山海情》中的马得福,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
同样地,在写作这条路上,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的构思,都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远大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目标,也是减轻压力、增强信心的有效方法。
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她并非一开始就写出了这部鸿篇巨制,而是通过不断完成短篇故事、日记等小练习,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经验和灵感。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道路上,我们往往高估了短期努力的效果,却低估了长期坚持的力量。
我们常常想着,买了课程、收藏了资料,就能一夜之间变身大神。
但现实呢?往往是课程越积越多,真正学过的却没几个。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大脑喜欢即时满足,不喜欢挑战和困难。
所以,我们得调整心态,“骗”过大脑。
把注意力放在每次学习的“微小进步”上,哪怕只是看懂了一个概念,都是成长。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个“最小行动单位”,比如每天只读一页书。
这样,即使再忙再累,也能找到时间学习。
或许一开始,进步是缓慢的,甚至让人沮丧。
但请记住,每一次打开课程视频,每一页笔记的记录,都是向着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一个能持续学习的环境,如加入学习社群或找到一位导师,可以为我们提供动力与指导(我加入的社群“成长岛”就很棒,成长岛岛主老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学习新技能,更是在培养一种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思维模式。
---END---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希望你在右下角点亮【赞+在看】,给我一些鼓励。
如果你也遇到成长的烦恼,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抱团取暖,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我每天都会更新,让我陪你一起进步,一起追寻未来。